卡捷琳堡虽然是哥萨克军的后勤基地,但武器与中华帝国的相差甚远,除了因为使用中华帝国出产的91式步枪,子弹的规格与中华帝国相同之外,能用的就是那些重型火炮了,其他的武器都需要飞机空运过来。
由于飞机运力多被运送武器弹药占用,才让中华帝国一时之间无法增兵卡捷琳堡,短时间内只能靠两个师的铁血军防守来自两面的压力了,好在卡捷琳堡地处乌拉尔山口,地形并不开阔,防守阵地不长。
陆续抵达的哥萨克军再次发动了进攻,这次到达的两个集团军并非只有那数量少的可怜的战车部队,而是有一部分装甲汽车。原来自从上次在斯坦亚联盟因为缺乏卡车而贻误军机之后,亚历山大三世才发现自己没有买卡车是多大的失误,他这才知道中华帝国出产的每一样装备都是有用途的。
暗怪自己的目光短浅,亚历山大三世这次没有小气,赶在中华帝国宣战之前,从中华财团一次性购买了三千辆卡车,可惜中华帝国的重型牵引车出口,一直只面向雅曼帝国,让他们无法买到。这些卡车购入之后并非是用来运兵的,奇思妙想的哥萨克帝国科学家们在卡车外面焊接了钢板,使其变成了装甲汽车,算是部分弥补了因为资金紧张,购买战车数量太少的缺憾。
两个集团军这次抽调了四百多辆装甲汽车,跟在战车部队后面冲来,每一辆装甲汽车上都安装了一挺哈乞开斯重机枪,密集的火力覆盖了铁血军的阵地,极大的压制了铁血军反战车武器的发挥。
装甲汽车伴随着战车部队向铁血军的发起了冲锋,但是很快他们就遭到了重炮的报复。卡捷琳堡是哥萨克帝国连接东西方领土的重要关隘,这里自然有不少炮塔,而重炮也是必不可少的。
哥萨克帝国武器缺乏,大部分武器都运到了前线,在卡捷琳堡没有多少枪支库存,但由于运输不便,这里留下的重炮甚多,而作为准特种部队进行训练的铁血军对火炮也是非常熟悉的。
就在战车与装甲汽车的组合队伍逼近铁血军阵地的时候,在后方的重炮阵地开火了,大量一百零五毫米以上口径的重炮纷纷开始射击,密集的弹雨在铁血军阵地前三百米处形成了一条封锁带,将正在试图通过这里的哥萨克装甲部队炸得人仰马翻。
见到铁血军炮兵开火,那些哥萨克炮兵用数量更多的火炮进行了压制,但是很快他们就倒霉了,在卡捷琳堡里有一些依托山势建立在高处的要塞炮堡垒,这些要塞中的火炮型号虽然略显陈旧,却是实打实的三百六十毫米口径要塞炮,绝对的威力惊人。
哥萨克军的火炮开始还击不久,就从卡捷琳堡内传出了几处沉闷的炮声,紧接着数枚肉眼可见的大炮弹从天际划过,向着哥萨克军的重炮阵地飞来,还没等那些炮兵躲开,剧烈的爆炸就将那里的一切还原成了初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