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子楚也不可能忘記自己曾經拋妻棄子的事實,在趙姬和嬴政的心裡都是怪著子楚,所以子楚就想通過努力,能夠讓他們原諒自己。
結果在趙姬這裡碰了壁,子楚只好轉向嬴政。萬萬沒有想到嬴政的幾句話點醒了他。
已經發生的事情,不是子楚說幾句好話或者是做幾件事就能夠抹去,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嬴政身上,倒不如踏踏實實的做好他份內的事。
子楚如果想要順勢成為大秦的王,他須得如何?
最起碼也得干出些漂亮的事,證明自己有這個能力,才能夠得到秦國君臣的另眼相看。
指望嬴政把他弄到秦王的位置上去?子楚是不是忘記了?嬴政是他的兒子,並非他子楚是嬴政的兒子。
嬴政從趙姬那裡得到答案之後,一時半會兒沒能消化過來。
也不知道是不是當真懂得多了,之前在聽說子楚把他們母子拋下,逃回秦國之後的憤怒,這些日子他已經很少想起。
甚至嬴政都能感受得到,那些憤怒在不斷的減少。
站在子楚的立場,沒有能力回到趙國救出趙姬和嬴政,難不成當真要一家子都死在趙國嗎?
沒有人知道他們死在趙國,秦國會不會為他們報仇。哪怕就是子楚自己也不敢有此保證。
對於秦國來說,子楚是一顆棋子,一顆送到趙國,安趙國心的棋子。
子楚在趙國如履薄冰的活了那麼些年,因為他清楚,秦國之內沒有人能夠為他討回所謂的公道,或許他死在趙國真的只是死了而已,最多給了秦國一個發兵的機會,除此之外,或許根本沒有人想得起他長的什麼樣子。
要說子楚甘心那樣死在趙國,嬴政是不相信的。因此當有一天,他有機會名正言順地回到秦國,甚至還有可能往上爬,將來有一天可能成為秦國的王,不懂得取捨謀劃的子楚,才是真正不配作為嬴氏的子孫。
嬴政慢慢理解子楚的行為了,心中的憤怒也在漸漸的得到平息。因為或許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他也有可能會做出和子楚同樣的決定。
嬴政有些能夠體會趙姬說過的那句話:除生死之外再無大事。
從那以後,嬴政漸漸的發現,子楚開始上朝,也開始在嬴稷的面前嶄露頭角。
子楚就如今諸子百家聚集咸陽的情況,給嬴稷提出的建議,認為秦國可以從中選幾個人入仕。
「這麼多人,可用之才必然是不少的,只不過他們不願意入朝。」嬴稷當時本來也覺得諸子百家進入了秦國,很快秦國肯定能得到不少的人才,結果卻發現這群人既然一心只撲在著書立說上,嬴政和幾個朝臣出面已經伸出了橄欖枝,都沒能讓他們心動。
還真是一心只想著書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