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中的官制有些亂,不知丞相有何想法?」是的沒錯,官制,如果滅了楚國再滅了燕國,接下來天下可以一統,那該給後世立個典範。趙姬問其呂不韋也是堅信呂不韋必然有想法,所以等著呂不韋。
呂不韋抬頭和趙姬對視,不緊不慢的開口,「如今各國官制都各有長短。唯我秦國比較全面,倒不如在我秦國的官制基礎上加以完善。」
說到這裡,呂不韋稍稍遲疑,隨後又道:「李斯和韓非都可以參與討論該怎樣完善秦國現有的官制。既可達到君主集權,又能相互制約。」
這句話說出來,不管是趙姬還是嬴政,都露出了笑容,以為呂不韋是個明白人,也是自己人。
「王權不可過,臣權也是一樣。唯有相互制衡,才可以相互監督的發展。」趙姬把嬴政想說而不敢說的話說出口,也是在等著呂不韋補充補充。
呂不韋沉著老練的回應,「如此說來,丞相之權也不可以盡攬於一人之身。」
聰明如呂不韋看到六部,必然能猜到在六部之上不能只有一個丞相。
一人大權在我對於整個大秦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尤其丞相的職責至關重要。不僅是總攬國中大事,也還能夠對軍權發號施令,這樣的大權完全被一個人握著,高高在上的王怎麼可能會安心呢?
「丞相知寡人。」這時候的嬴政必須不能再裝啞巴,呂不韋並沒有考慮一己的私慾,而是站在了嬴政的角度,甚至是以後的秦朝考慮,到底該怎麼樣才能制約君臣之間的關係。一個人握著大權,對於整個國家來說都不是好事,其中也包括王。
「設御史以監察百官也為了看住王,這是對王套上的枷鎖,其他人也不可避免,必須要有所約束。細節上的事還得煩勞丞相和他們討論討論,該怎麼樣才能既不會讓大秦分崩離析,又可以讓權力得到相對的制衡。」趙姬這個時候再一次接過話,還是得把這件重要的事情交給呂不韋去辦。呂不韋可以辦好。
呂不韋爽快的應下一聲是,隨即退了出去。
等呂不韋一走,嬴政已經跟趙姬討論起,「三省,尚書,門下,侍中,還有一個中書令。這首相非是呂丞相無疑。其他的六個呢,母親有更好的人選嗎?」
「你的丞相你來定。這一切還得等天下平定之後才好最終敲定,你還得想想你要不要繼續當這個秦王。滅了六國,一統了天下,再稱王,想想看魏王。」秦和六國一統天下也開創了皇帝的制度,秦始皇這個名頭,歷史上的秦始皇能想得出來,現在的嬴政應該也是可以的。
「母親一點都不擔心,或許我們想要滅掉楚國和燕國,還得費好長的日子。」嬴政玩笑的問起趙姬。
「倘若如此,那你該自我反省反省了。」趙姬不客氣的懟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