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娘娘已足夠鐵面無私。
朝中重大的決策,娘娘也廣開言路,聽大臣意見,對內十分的節儉,從不奢靡。
那一群人嗡聲嗡氣:「還請太后娘娘收回成命。」
收回什麼成命?
周太后看著那些人義正辭嚴的模樣,仿佛全天下他最忠心耿耿,只覺得他們不去唱戲當角兒實在可惜。
太后冷笑:「那哀家是不是再找幾個顧命大臣,從此便安守宮苑之中?」
大臣們沉默了,這樣最好不過。
王子騰很願意肝腦塗地,當這個顧命大臣。
周太后垂睫冷笑:「你們是在威脅哀家?」
復又抬起頭: 「你們當真以為,離了你們,朝廷便運轉不得?」
果然是死豬不怕開水燙。
翰林院那一群烏合之眾用沉默,來表示無聲的反抗。
周太后微微擺手:「罷了,諸位為國辛勞,明日不必上朝,戶部會將銀子送到府上,散朝。」
他們沒有聽錯。
散朝。
一群翰林學士被禁衛軍,半趕半扔逐出宮門。
當中有個別想觸柱以死明志,馬上就被人扣住捆起來。
死也死不成,綁成麻花的樣子押解出宮,屈辱不堪。
翰林院如何會停擺?
早已有人預備妥當,沒有一絲猶豫,輕輕鬆鬆便接手了整個翰林院的工作。
讀書識字,能寫文章的又不只有那幾個自命清高的進士老爺?
瀟湘居士林黛玉,系出名門,一家子都是從翰林苑走出來的。
主持一個小小的翰林院運作豈能難得住她?
黛玉已經為這一日預備了很久。
聽到翰林院似有不滿,欲罷工威脅。
黛玉提前對一批識字的宮女進行訓練。
故而整個翰林院運轉如常,除了井井有條,便只剩井井有條。
大臣們也看明白,太傅大人一言不發,最有希望和太后槍聲的朱謙大人,也選擇沉默。
至於那位悶聲不響的林大人,愛女如痴,此事少不得他推波助瀾。
況且那翰林院交割的文書,卻也挑不出多少錯處。
女子做事心細年輕,手腳麻利,比起那些年歲良莠不齊的進士。
各項公文完成的甚至更為漂亮。
殺雞儆猴,很多人都存著觀望態度,縱使心中不滿並不表露出來。
而今周太后勢大,總有一日等她風光過後,自然有口誅筆伐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