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紅色的葉片已經破出泥土肆意地呼吸。
只要看到葉子,都不用其它工具,直接用手就能輕鬆地把埋在土裡的折耳根根莖帶出來。
「這個帶一些回去拌炸洋芋吃。」折耳根酸蘿蔔切細拌油炸的土豆,再來一勺靈魂辣椒麵,平價又美味的經典小吃。
眾人分散在林子裡,不一會兒就收集了半籃子,這些折耳根比人工種植的更脆嫩,根莖看著白白胖胖的,用指甲一掐就斷。
「山林里能吃的東西很多,柴胡,刺包(一種帶刺的植物新發的嫩芽),蕨菜,筍子,菌子。」
「今天中午能吃到什麼,取決於我們能找到什麼。」雖然雄心萬丈,但是江林也沒指望大家摘多少東西回去,玩樂的意思更多一些。
不過人多力量大,幾人找到了一片還沒有變老的蕨苔,大家自由發揮,還真把帶來的籃子裝滿了。
下山的時候走了另一條路,路過一片竹林,大家又熱火朝天地開始掰筍子。
這片竹林的筍子是細長的水竹筍,據說大熊貓也喜歡吃這種竹筍。
水竹筍是長出地面的,不需要用鋤頭或者鐵鍬,帶上手套直接用手掰就行。
江林小時候經常和爺爺一起去抽水竹筍。
過程特別好玩,把竹筍掰下來的聲音讓人上癮,而且收穫也會讓人格外地喜悅。
但是剝竹筍的過程就比較枯燥。
因為水竹筍是細長條,外面的筍殼不太好剝。不過熱愛美食的人是不會被這一點小困難打倒的。
用菜刀在水竹筍身上輕輕划過長長一刀,捏住筍尖用手指一圈圈旋轉,筍殼就被纏到手上,露出裡面青綠色的筍子,這些就是可以吃的部分。
脆嫩的水竹筍味道很鮮,燒一鍋開水,把剝出來的筍子下鍋煮,煮好後泡一泡冷水,然後撕成絲狀,和臘肉一起炒,味道絕佳。
也可以製成酸筍,或者煮熟後攤開晾曬,曬乾後用來燉豬腳,又是另外一種味道。
江林更喜歡曬乾後的筍子味道,綿軟里又帶著獨有的風味,比新鮮的時候更好吃,百吃不厭,也不會覺得膩。
帶回來的幾籃子蕨苔也沒有浪費。
還是燒一鍋開水,加鹽把蕨苔下鍋焯水。
等到新鮮的蕨苔脫去多餘的顏色,變成枯綠色,就可以撈出來,太長的可以用刀切成段,然後曬乾,還是炒臘肉,吸油但是口感不油膩,非常下飯。
好像很多乾菜和臘肉都很搭,正好家裡有臘肉,大家準備今天先嘗嘗水竹筍炒臘肉,明天再吃干蕨苔。
至於一天時間能不能讓蕨苔變成干蕨苔,只能說科技改變生活。
四月的太陽差點兒火力沒關係,有現代化的工具,一天的準備時間,很有富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