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王敦的大軍又是第一時間上報嗎?
元立輕輕一笑,決定暫時不插手目前的局勢,而是先靜觀其變。
建康的內鬥從不叫人失望,王導一進宮,當即被啟用,而他剛「帶病辦公」,王氏的人就急切的想要他把王應救出來。
王導沒有答應,劉隗也一再上書要嚴懲王應,抓捕王應時死了不少侍衛呢,那也是有名有姓,有過功勞的人,不能就這麼算了。
但琅琊王要用王導,也要向王敦釋放友好的信號,不好再關著他的親侄子,於是不顧劉隗和王導的勸阻,直接放了王應,並道:王應還小,可能是醉酒時猛然看見帶刀侍衛所以害怕,這才產生了誤會,所以他決定原諒王應。
元立聽說後,忍不住在自己的私宅中哈哈大笑起來,和薛泓道:「琅琊王這樣,憑什麼和我們女郎爭?」
該軟的時候不軟,該硬的時候不硬。
王敦本來就梗直兇橫,王應又是跋扈的人,這個時候關押王應,堅定以法理來懲治他才能震懾住王敦,也讓王氏的人知道琅琊王不是可以輕易欺騙侮辱的。
等把案子查清,可以在王敦有功的時候放過王應,算他給王家人的恩典,到時候王導也不會再反對。
偏他查都沒查,只是王導出面就把王應放了,在王氏眼裡,琅琊王和紙糊的狼有什麼區別?
果然,琅琊王一放王應,以王氏為首的門閥豪族紛紛上書嚴懲劉隗,認為是他有意栽贓王應,不然,他為何要趁著王應醉酒,帶侍衛和刀劍去抓捕王應?
這就是故意引誘王應暴力反抗呀。
劉隗大怒,隨即上書請求琅琊王嚴懲王敦、王廙等一系在外帶兵的王氏子弟,理由是,王廙連失五城,作戰不力,顯然沒有能力再鎮守武昌郡,應該革職查辦。
沒錯,就在他們打嘴炮的兩天時間裡,王廙又丟了一座城,而劉隗也查到了不少這一次戰爭的信息。
劉隗還彈劾王敦排除異己,棄用周顗、戴淵等有才華的人,用王廙這樣的酒囊飯袋,企圖掩飾戰事,沒有第一時間上報……
劉隗一副對事不對人的表現,毫不在意自己這一年內也彈劾過周顗和戴淵。
而他這封彈劾書遞上後,的確贏得不少讚譽,琅琊王最讚賞,別的條目先不說,王敦的確在排除異己。
當年他們剛南渡沒多久,王敦的勢力還沒那麼大,琅琊王還是很能說得上話的,他當即讓周顗去當武昌郡郡守,最後立個功,把王澄從荊州刺史的位置上擠下來。
周顗就去了,結果遇上巴蜀流民湧進荊州作亂,王澄打沒打過,帶著大軍跑了,大量亂民在武昌郡作亂,周顗去武昌郡的第三天就丟掉了所有城池。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