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點,連上計吏往返都很難彌補。
路實在是太長,太遠了,三千里的距離,還要翻越那麼多的山,熬過酷暑和寒冬,光走到長安就得要一年的時間,常常是還未等之前去的上計吏動身回來,新的上計吏就已經要出發。
而長安做為都城,也會匯集其它郡縣的大事兒,只是它們匯集過去,也是需要時間的。
如此,對於巴郡郡守來說,長安頒布的或急或緩的政令,他這邊是兩三個月左右後收到,長安的重大事件,他能在一年多後知曉,而其他郡發生的重大事件,能夠傳到長安,又散播開後,他才能在一年半或者兩年,乃至更久的時間後知曉。
長安信息傳播過來的速度,還在巴郡郡守的接受範圍內,但對於其它郡的消息,著實落後太多,他很需要更多的消息渠道,來了解外界正在發生什麼,而藉助巴郡商業繁榮的優勢,從行商口中得知消息,便是最佳的選擇。
聽過行商所講的故事,又將他所知韓嬰的事情全部問了出來,巴郡郡守揮揮手,命此人退下,低頭沉思起來。
看巴郡郡守的模樣,一旁侍奉茶水的孫女開口問道:
「大父為何對一個小小的縣吏如此在意?是因為她神醫之名?」
「非也。」
衰老會增強人對死亡的恐懼,進而尋求各種延長壽命的辦法,以巴郡郡守的年齡來說,也的確到了時候,尤其是這些日子,他對韓盈消息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非常容易令人多想。
不過,壽長則辱,有的人放不下性命,為了長生逐漸瘋狂,還有的人則會在衰老中逐漸坦然面對自己的死亡,巴郡郡守便是如此,他並非出於延長自身壽命而關注這些事情,而是另一個目的。
為子孫計。
巴郡距離長安太遠,即便是本地條件優越,人口眾多,足夠富庶,可這些與郡守又有什麼關係?
如今不是分封天下的時候了!
郡守的官職無法傳給兒子,再傳給孫子,必須由皇帝授予官職,方能異地為官,偏偏巴郡離皇帝太遠,對方能記住自己,卻記不住自己的子孫,而巴郡離長安太遠,他也無法和長安的權貴、官吏結親,來交換資源,更要命的是,如今陛下有意採用儒家治國,而巴郡就沒有幾個儒生。
上層的遊戲規則在悄然發生變化,他的子孫卻茫然無知,等他一死,兒子還能退守一步,可孫子這輩呢?
他們不知儒書,又無關係,爭不過外界,郡守的職位又禁止本地人擔任,再有能力,也要被困死在這山內。
巴郡的天險對本地人提供了多大保護,便造成了多高的阻礙,千里良田催生的富庶也成了消磨意志的溫柔鄉,出去,必須讓自己的孫子,孫女都走出去!
有意鍛鍊自己天分不錯的孫女,巴郡郡守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