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縣的公文在韓川看不見的地方層層上報,一直送到了咸陽。
秦重耕戰,糧食的增產該如何獎賞有一定之規,本該很快頒布傳遞,但這次卻耽擱下來。
丞相王綰有一種去年說過的話又被自己重複一遍的錯覺:「可是實情?先令少府在關中公田試行之。」
而廷尉李斯在閒坐時,也將這事在心裡又琢磨了一遍。
這淮陰府,已經不是第一次進入皇帝與咸陽官員的視線了。
先是踏碓,少府尤為誇讚,特別是邊境軍中極力請求先予供給此物。再是筒車與曲轅犁,犁也就罷了,鐵犁鏵一時供不上,用處倒也不是特別明顯。筒車卻是大王親自令人督辦,加緊打造,於合適之處布設。李斯也十分清楚,他自家都在令人打造,在自己的田地里趕著用上,好多收點糧食。
接著還是那工匠兄弟二人,又獻上了「紙」。當時朝中頗多議論,認為此物不堅、易濕易毀,不當推行。卻還是大王獨斷,讓朝中公文往來都改成此物。
李斯暗笑那些蠢物。大王一日批奏報得有兩百斤,任是誰親政近二十年,日日面對這麼多竹簡,那麼他在看到紙這種東西之後,都會立刻拋棄竹簡,取用紙張了。
不過現在也不是處處都能用上,僅是竹料就要浸泡百日,從淮陰縣呈上紙到如今,也不過剛開始製作罷了。只淮陰縣占了便宜,早就開始用紙張書寫公文了。
依李斯看來,紙張易毀也有個好處,若有人想更改文字,竹木或許還能偽造,紙張卻一字更改而一頁盡毀,似乎是不易做假。
現在,那聯合工匠一起獻上筒車與曲轅犁的農家高人,在農事本業上又有建樹,種出那瓜菜雖粗,味道卻尚可,更是能充飢代糧。
大王嘗後,因其從南方而來,賜名為「南瓜」。此瓜由六月至八月陸續成熟可食,正可填補黔首乏糧之困。見紙上所錄,此瓜可在田間種植,也可在院中支架,種上幾株,便有幾十上百斤的收穫。朝議已經決定,此物若在田地種植,則與五穀一般收租。至於在宅中種植,許農人自便,不需收租。為的是怕民間多種此物,占了糧田。如此規定,農人趨利避害,自當在宅中稍種一二,略作補充罷了。
那水稻增產得嚇人,若僅僅是增產,賞賜去年就會發下去,但淮陰縣報的是培育良種,那就得先試種驗證,才能給予賞賜。結果水稻才種下去,今年淮陰縣又報了麥收的結果,同樣是良種增產,畝產和水稻一樣嚇人。原來均產大約四石的麥,韓家田裡種出來的有六石半到七石之多。
不過,一年兩季都能被他做到,這良種的收穫應該也是真的,是不是乾脆等麥和稻的結果出來了一起賞下去?
正思索間,大王召他入宮,李斯收拾了心事,登車往宮中而去。
第34章 咸陽宮中
嬴政此時尚未稱帝,也並不如民間傳言那樣兇狠殘暴,對於少數親近的臣子而言,甚至可以說得上和藹。李斯便是能得到這種待遇的人之一,他是嬴政親自提拔重用的人,屬於心腹近臣,關係比丞相王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