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地人少,韓信還要留下人守備,只選出四萬人的精兵。這些士卒當然也有疑慮,但也總有膽大的,尤其是在軍中認識了遼西士卒的人,果然有人膽大換了種子,由官府出面送回家去,捎上一封書信,囑咐家人播下新種。
於是,上谷郡居庸縣中平鄉一戶人家,就愕然拿到了一車小麥,又被官吏收走了相應數量的小麥。
「阿父,仲兄這是發什麼癲!」三子氣得跳腳,趙食其沒言聲,用手抓起一把小麥,再讓它們一一落了回去,這才道:「這麥子看起來比家里的好,種一種也不要緊。」
「官府讓種,種不出來,再問罪怎麼辦?」
「能怎麼辦,自家人換來的種子,都送到家里來了,原來的麥種也叫收走了,不種這個種什麼?」趙食其瞪了小兒子一眼,叫過老實巴交的大兒子:「昌不會害家里,不是真的好東西,那也是他迫於上命,沒辦法才送回家來。他在外頭掙命,家里不能叫他為難,就種吧。」
送來的種子能種十畝地,他家還有二十餘畝地,今年多種點紅薯,地里還有南瓜,不至於餓死。也是因為如今已經不受大秦管,紅薯想種多少種多少,不受一畝之限了。
趙元答應一聲,又苦下了臉:「阿父,還有兩畝地要種這草。」
「種吧種吧,也不差這兩畝。」
草是牧草,一種叫紫花苜蓿,一種叫牛鞭草,官府還附了信,叫田典給他們講了幾遍,草也好種,趙食其已經記住了。
他家有些田地,雖然不能跟大戶人家比,但有紅薯頂著,確實不太擔心餓死人的事發生,所以他心態還算平和,就打算今年多種一畝地的紅薯,這樣就是打成粉也夠一家人吃飽的了。
而涿縣房鄉的一戶人家,卻因此事引起了鄉鄰的同情。
方伯是個瘸了腿的老卒,家里只有自己家幾代人開荒開出來的五畝地。兒媳婦生產時沒了,只留了個孫子。韓信募兵時,兒子方粟說在家種地沒出息,把孫子給他們養,自己投軍去了。去了一個月不到,捎回來一封信和一車麥,說是賒給家里種的,曉得家里糧食不夠,明年再還給官府。
把老妻氣得是坐在地頭就哭著罵,罵這個從小不省心的兒子,跑出去了還給家里惹麻煩。左右鄰居都上門來勸,紛紛想辦法。但剛從嚴苛的秦律中解脫出來,人們仍然習慣性的畏懼官府,說來說去,都是既然跟官府說定了,就只能種了。
方伯卻沒吭聲,只把那用紙寫的信反覆看了好幾遍,抬頭說:「我兒說信得過燕公。他信得過,我也信得過,我種。」又叫老妻,「你哭什麼,沒聽田典說,是獎勵軍中士卒的種子,不是家里有人投軍,想種都沒得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