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的那些大事故把韓信都聽得毛骨悚然,什麼鋼水澆下來把人都給融了,什麼人爬進爐子檢修外面卻點火了,什麼不按操作手冊做事整個人卷進機器里碎了。
這都什麼恐怖故事!
必須考試才能進!
李斯竟然由此就想到了考舉制嗎?
他沒想到,其實未來人們也沒想到。雖然有專門的智囊組,但智囊組也不會考慮所有的細節,更不是每個舉動都有深意。他們只是把自己習慣的做法引入到這個時代,又不是軍國大事,工廠招工的標準而已,誰也沒多想。不然呢,難道招工不考試,看人情進還是看人長得好看不好看進麼。
過於自然以至於啥也沒想。
智囊組倒確實是有別的目的,那也不過是為了引導整個社會向學的風氣而已。
但看在這個時代土生土長,又曾經為一國之相的李斯眼中就不一樣了,這分明就是施行國策前的試驗啊!而且通過這樣的方式引發小民識字的熱情。儘管一千個人里可能也就一百個人能堅持,一百個人里可能最多也只有十個人能學下去,但官吏本來就是萬中選一,不愁沒人。
等考舉正式實行,知道學會讀寫和算術就有機會做小吏,哪怕是最低層的小吏,那種學習的熱情還會迎來更大的爆發。
再加上建立學校,收攏幼童進行專門教育,結合工坊的考試制度,李斯觀察了半年,才有了這篇《諫考舉書》。
其實他不是為了建議考舉,他認為這是齊國上層已經決定好的事情,不需要他多言。他只是通過這篇上書,讓齊王知道自己還有眼光和能力,他還能為齊王效力。而且他還有自信,齊王需要他。
改革向來是最難的事情,齊國如今讓上下一致無甚反對,已經是個奇蹟了,這多虧了翻了數倍的糧食收成,和利潤巨大的各種新奇物產。但是,一步一步的變革,協調其中利益,讓從舊日生活中長成的人們和既得利益者明白並接受這一切,極難。
不然韓武也不會做這個右丞相,就是因為魏尚等人沒有這個能力,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不足以勝任,沒有意識到齊國到底將要發生什麼。
可是李斯明白。
當他從工坊的考試想到官吏的選拔,進而向韓信闡述自己對齊律的理解時,韓信輕輕吸了口氣。
慚愧的說,他因為這一年多隻在軍事上用心,也沒有仔細琢磨律法,還沒有李斯想得透徹。而李斯所言,竟然隱隱與他從天書上讀到的後世相符。
「先生不覺得,這與先生所學相牴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