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和他已經沒有關係了,劉邦定了定神,又問起軍中伙食。這不是機密,但百姓對軍中的事多有好奇,眼見著旁邊桌上和站著的人都投過目光,武青有些緊張,聲音都小了幾分。
「我從軍得晚,我們百夫長一直在軍中,聽他說一開始軍中也只是能吃飽,說不上吃得多好。那時候駐紮在哪裡,就看那個地方有什麼吃的。除了大戰之後的犒賞,也就只有罐頭與糖果從後方送來時,才能過個嘴癮。不過後來不打仗了,伙食就漸漸好起來。糧食越收越多,鄉間養豬養雞鴨的也就多起來。最早的時候軍中想拿錢去買都買不到,後來駐地附近的百姓曉得軍中用得多,也就養得多,於是桌上就不愁葷腥了。」
這段時日也就是近十幾年間的事情,只要不是十幾二十幾歲的人,如今都還記得過去的日子,所以武青這話引起了不少感慨。
魯孟和費女也帶著一兒一女在吃飯。
他家的生活如今更好過一些了,於是也捨得偶爾出來吃頓好的。是了,這樣的飯菜雖然比不上劉邦中午在會仙樓請客的那桌,但也不是臨淄城裡普通人能隨便吃得起的。
常來吃的,除了往外租屋躺著收錢的人家,就往往是一家有幾個人在新工廠的工人家庭,或者是王侯將相家中的高等仆傭管家之流。也虧得臨淄是都城,這些客人才養得起這麼多家食肆。
像魯孟一家其實已經寬裕了,但他們出身鄉間庸耕之家,節省慣了,渾不似臨淄的城裡人那般大手大腳。
魯石自讀完了小學課程又去宮裡做事,人都靈醒了不少,曉得到哪都看重學問,一直也沒把書本丟下。做了一陣之後,宮裡將他們這些招進去幹活的人又考了一場,分了一分。魯石不曉得自己是合了哪項標準,被分到了電工組,跟著電工師傅打下手。宮裡如今處處用電,電工是很缺的,他知道這是能吃一輩子的手藝,下了死力氣記下師父的每個動作跟教導。
現在,因為嚴守規章制度,做事可靠,他已經成了新成立的電工小組的組長,手下還帶了兩個徒弟,工資漲到了每月三千錢——雖然工資漲過一波,現在工廠普遍也能拿到千二的工錢,但這依然屬於高工資了。
活又不重,在宮裡做日常維護。電路出問題時去修一修,真遇著大故障也不需要他們這些人動手。儘管經常要值夜班,魯貴和費女還是覺得兒子掉到了福窩裡。就算以後不在宮裡做了,外面要電工的地方也多著吶,還愁沒飯吃?
當然,能在宮裡做事是最好的。責任是重一點,但是工資比外面高,講出去也特別體面。
如今魯石也說了門親事。要不是在宮裡做事,他也說不著臨淄城裡的女子。人家還是自建了小樓吃租子的人家,也寵女兒,說是魯石要是沒房子可以住女方那裡。
是魯家不能接受這點,現在就等新置了房,再定婚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