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好了,我不說笑了。」她深吸一口氣後,將史書中統一後的情況簡單地總結了一下後,發表了觀點,「我覺得如果根據具體原因施行對應措施的話,會讓政策方便施行下去。」
「現在統一度量衡的消息已經發了出去,但坊間並沒有出現針對統一度量衡的大規模負面流言。這說明我們的精準打擊方向是對的。我個人認為,好的辦法是通用的。」
「你想按照這個方式降低其他人對郡縣制的抵抗?」嬴政看向她,「可這一次涉及他們的前途,我覺得站到我們這邊的人不會很多。」
「取勝的關鍵不在數量在於質量。」江寧衝著嬴政笑了一下,「倘若站在我們這邊的人如同泰斗一般,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他們說一句話自然頂得過其他的十句話。」
「你說得在理。」嬴政思索了一會兒,「你想讓這些人跟商賈們一樣坐在一起辯論?」
「沒錯。就是辯論。誰辯贏了,朝廷就選用那種制度,這樣一來輸者也不會心懷怨氣。」江寧看向嬴政,「王上以為如何?」
嬴政:「我讓公孫凼和尉繚拜訪各地有名望的賢達耆老的。」
尉繚子和公孫凼因為間諜計劃經常遊走列國,自然比他們清楚各國中有那些有才學的人,現在提前去招攬,再憑著兩人的三寸不爛之舌,定能帶回一些大佬,到時候有利局面會倒向他們。
「不過光憑一場辯論,恐怕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嬴政看向她。
她笑了一下:「王上睿智。王上也清楚,現在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讓郡縣制變得名正言順。」
自古以來做事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有名才能高枕無憂地進行下一步。
她繼續道:「王上也說了這件事情關乎他們的前途,他們勢必會反抗。假如我們解開他們的仕途同分封的利益瓜葛,那麼反抗的力量會再次被分化。」
「如何分開?」
「恐怕要從仕途入手了。」江寧看向嬴政,「王上你準備好對秦國的官員選拔做變動了嗎?戰時有戰時的選官制度,和平時期有和平時期的選官制度。秦國的二十軍功爵是商君針對列國混戰的局面而設計的,但天下一統之局已然到了尾聲,太平盛世即將到來,以軍功定官已經是不能滿足未來的需求了。」
嬴政眉頭緊鎖看起來是在猶豫要不要聽從她的建議。她也理解對方的猶豫,軍功爵制是秦國強大的根本,改變它有可能會讓秦國變得弱小。世間事都是變弱容易變強難,一步踏錯,秦國數代人的心血也就毀於一旦。
在這件事情上,即使她占據先知者的優勢,嬴政作為一國之君都要好好斟酌一番。
「那你打算用何種選官制度取代軍功爵制度?」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嬴政並沒有否定她的想法,而詢問她取代的制度是什麼樣的。
「在後世中有一個制度叫做科舉。簡單地說,通過確定考題,根據考生的答捲來選拔官員。而且科舉的好處是可以從上到下,全國性地選拔人才。這會讓大部分優秀之人集中在朝堂上,防止人才外流。不過——」
江寧抬眸看向嬴政:「王上,制度要因地制宜。我對時局的判斷遠不如王上和諸位大人,所以在我寫完總綱後,具體細節恐怕要請王上和各位大人跟我一起完成了。這樣出現的制度才不會不合時宜也不會華而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