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
林月盈选择了今天。
她不喜欢把所有惊喜都留在最后——吃巧克力甜筒要先吃掉所有最爱的巧克力,喝珍珠奶茶要一口气吃掉所有的焦糖珍珠,生日礼物先拆秦既明送的。
她是享乐主义,最爱的诗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是“有花堪折直须折”,是“千金散尽还复来”。
她不会将收到的所有美丽花朵攒在一起,她不想一口气欣赏它们不再新鲜的疲态。
秦既明履行承诺,林月盈喜欢,那就买。下午便陪她去逛街,去看她喜欢的那个包,恰好有她想要的尺寸和颜色,立刻刷卡签字。
在为妹妹的开心付费这件事上,他从未皱过眉。
林月盈这才稍稍开心一些。
她现在正值生理期,情绪波动大,偏偏亲哥哥——林风满——血缘上的亲哥哥,每周坚持不懈地发消息,要她今年八月十五一起吃团圆饭。
……团圆,团圆。
林月盈咀嚼着这两个字,只觉得可笑,心里更是一片悲凉。
林月盈并不是被父母所期待降生的,在她未诞生的那些时候,计划生育严格,尤其是有一份铁饭碗的人家里,除非第一个孩子有缺陷,否则绝不允许第二个孩子出生。
她哥哥林风满在七岁那年诊断白血病,医生建议他们父母再生一个,倘若血液配型成功,第二个孩子的脐带血便可以救助林风满。
林月盈载着这样的“任务”在这个世界上诞生。
林风满的病如愿治疗成功,襁褓中的小林月盈也顺利完成她的任务。等林风满顺利出院后,抚育林月盈长大的事情,便成了令夫妻俩“痛苦”的导火索。
他们本来就只想要一个孩子,没有多余的爱分给这个计划外的孩子。更不要说林月盈实际上是早产儿,在保温箱中住了足足四十五天,先天不足,好像昭示着她未来的难养活和麻烦。
三岁之前的林月盈孱弱,易生病,稍微一着凉,就要发起高烧。
在林风满已经成功治愈、并且聪明健康又机灵地叫着爸爸妈妈、满世界乱跑的情况下,不再具有治疗用处的林月盈,显然是一个“累赘”。
后来父母感情破裂,法院虽判处夫妻双方一人一个孩子,但林月盈的生母并不想要这个痛苦的根源,将她抱去林爷爷家后,丢下孩子便离开,踏上去加拿大的飞机,再未回国。
这些事情原本是秘密,长辈们都觉得不光彩,皆守口如瓶。只林月盈,偷偷听到一句。就连林风满,也不知道林月盈的脐带血曾治愈他,他只记得自己小时生了一场大病,而妹妹在这个时候降生,父母不停吵架,争执……
俩兄妹之间的关系也不好。
林月盈从心里否认对方是自己的哥哥,她只认秦既明,只认夏夜抱着她去看萤火虫的秦既明。
秦既明不能送她去上学,监督她收拾好行李,被子和洗干净的床单,一样一样地整洁叠起。生活用品,喜欢的零食,满满当当,装满一个又一个行李箱。
他还提到,明日,宋一量的弟弟也会去。
林月盈问:“一量哥的弟弟叫什么?宋一桶吗?还是宋三斤?”
秦既明说:“宋观识。”
林月盈评价:“听起来像古代人的名字。”
有着古代人名字的宋观识,虽然在阳光和袋鼠同样充沛的澳大利亚长大,但有着腼腆易害羞的性格。他皮肤很白,太阳一晒就红彤彤的一片,穿整洁的白衬衫,斯斯文文地系着领带,会用一双澳洲野狗般黑黑亮亮的眼睛注视着林月盈,脸红红地小声叫她,月盈。
声音微乎其微,要离很近才能听得到。
林月盈对宋观识很客气,已经是她现在所能给予的最大礼貌。
她有一些若有似无的生理不适,小腹有着钝钝的坠感,时伴有连绵不断的微弱绞痛。早上秦既明要早起去机场,因睡眠不足而导致的疲倦令林月盈错过了闹钟,没能面对面地和他告别、祝他出差愉快;秦既明给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留的早餐是柔软的小笼包和甜糯的八宝粥,林月盈想拌水果沙拉,却在切圣女果时不小心划破手指……
今天是不愉快的一日。
林月盈给林风满连续发了十条骂对方是笨蛋的短信,也没有消除这种不愉快。
左手中指上包着印有蝴蝶结的创可贴,林月盈拉着行李箱,宋一量和宋观识登记结束,抱着她的行李往楼上送。现在是早上九点钟,秦既明应该已经登上飞机,女生宿舍楼里人不多,空荡荡的。
林月盈是宿舍里第一个抵达的人。
统一的上床下桌,林月盈的床铺在与阳台只隔一层玻璃窗的右侧,还剩下一个包裹,宋一量和宋观识没让林月盈下去,只让她先做着休息一会儿,他们下楼搬,上来时顺便带些饮料,问林月盈想喝什么。
林月盈说:“矿泉水,谢谢。”
宋观识问:“你不喜欢喝有味道的东西吗?”
“啊,不是,”林月盈解释,“我家里好几位长辈都有糖尿病史,不排除家族遗传的可能性,所以我平时会注意一些。”
也不是平时会注意。
只是秦既明会注意。
宋观识默默记下,一笑,露出两个可爱的小虎牙:“原来是这样呀。”
兄弟俩走了,林月盈在宿舍里站了站,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落阳台,一丝顽固的光透入,洒在她桌子上的摊开的笔记本。
读大学后,林月盈很少再使用纸质的笔记本,她习惯了无纸化的学习,只购买了两个笔记本平时打打草稿,以备不时之需。
一年了,一个笔记本也就用了不到二十页。
放假的时候,林月盈也没带走它。
独处是惆怅的酵母菌,林月盈抬手,点了点这个被阳光眷顾的笔记,看清上面一首没抄完的英文诗。
是jeluisbes的《twoenglishpoems》。
这组诗的第二首颇为出名,常常被用来告白,第一首知名度没那么高,流传度也不够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