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按規矩分配」就是剩下的糧食按照各地區的規定進行分配。
一般按人七勞三的方法分配,實則很多地區都是人六勞四,甚至人五勞五,這指的是人頭糧和公分糧的比例。
人頭糧占的比例越多,更加保障軍烈屬、孤寡老人、、老弱病殘、勞動力少的家庭的基本生存權利。
「夠不夠,三百六」描繪出了這個時代的分糧特色,每人每年最低可以分三百六十斤人頭糧,且這三百六十斤糧食都是沒有加工的毛糧。
根據不同的年景情況下又所有不同,分完人頭糧,各家掙的工分可以兌換成糧食,也可以按當年工分的價值換成錢。
北方的地盛產糧食,只要不是特別大的天災年,分下來的糧食,節省一些,基本上夠吃。
但是肯定還是會有青黃不接的時候,幸好每家都有自留地,自留地種植的糧食蔬菜,不能完全解決糧食不夠吃的問題,也減輕了一些困難。
會精打細算的主婦們,在自留地的邊邊角角都種滿了糧食,不浪費一點空間,家裡的雞屁股銀行一年到頭也能貼補些,各家各戶都是這麼過來的。
交完公糧就到了大家最高興的時候,要分糧食了。
昨天隊裡就發了通知,今天統一去曬場那邊領糧食。
往年原身都是厚著臉皮去領的人頭糧,一個人最低三百六十斤人頭糧,她和大寶二寶三個人就是一千零八十斤,雖說細糧往往只有一小半,也比沒有強,她再買一些糧食填補著,日子也能過。
按理說,不上工的人是沒有資格領人頭糧的,隊裡的人對此也頗有微詞,但是她公公是支書,加之她男人又是軍人,軍屬本來就應該特殊照顧的,所以才沒人敢反對。
今年這段時間他們一家也掙了些工分,可以理直氣壯的去領人頭糧了,顧庭舟的糧食關係在部隊,他的不算,清歡的糧食關係在韓家村,所以還是他們娘三個的分例。
要不說為啥這年代大家都生的多呢,多一個娃就多一份人頭糧,特別是小娃娃,多划算啊。
李清韻懶得去排隊,直接讓顧庭舟等到下午分糧快結束的時候再去,借個板車直接拉回來。
今年年景不錯,粗糧細糧對半分,可以自已選擇糧食種類,最後顧庭舟一共帶回來兩百斤穀子,兩百斤小麥,五十斤大豆,五十斤各種雜豆,三百斤玉米,兩百斤土豆,五十斤紅薯,三十斤洋蔥。
她今年就不準備再多買糧食了,空間裡的完全夠吃,自留地產的白菜蘿蔔也夠冬天吃了,這不又分了土豆紅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