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青好似在講故事,又好似在說給自己聽。
她說中國幾千年傳統就是父母養育子女,而後子女再孝順反哺回去。
她說她有一個傳統意義上極好的母親,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從來沒有一天真正意義上放縱過自己的。
從小時候起,沈雪青就把來自陶秀蘭的照顧當做理所當然的。
眼睛一睜,桌子上總是有熱氣騰騰的飯菜,大冬天的還會附贈一杯熱牛奶。
衣服會自己疊好放回衣櫃,被套散發著剛曬完太陽的香味。
桌角,瓷磚縫隙,窗框內部,永遠都是乾乾淨淨,沒有任何灰塵的。
沈雪青描述的很溫柔,現場的聽眾們仿佛都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家裡,和父母一起無憂無慮的童年。
沈雪青很輕柔地說:「之前我從未想過,這一切背後的代價是什麼。」
母親就像一個家庭最核心又最微不足道的配置,他們忙忙碌碌似一隻工蟻不知疲倦,連結起整個家,卻又總被忽視他們的核心需求。
可是在成為母親之前,她們首先,是她們自己。
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什麼牽線一樣,沈雪青看到了夏科手上的那張照片,聽到了夏科嘴裡說的「秀蘭姨奶奶曾經在十里八鄉多麼有名氣,人人都說她是那個年代最優秀的大姑娘」。
她這才想起來,原來我的母親,也曾經是另一個我啊。
陶秀蘭曾經心靈手巧,曾經年輕美麗,她做到了那個時代人們能想像的最好的樣子,弟弟妹妹們心中的楷模。
只是後來,時代改變了。但她來不及改變了。
現在想起來,重生這件事就仿佛是天賜的禮物,讓她有機會可以重來一次,終於看清楚,關於母親的真相。
也是因為陶秀蘭的改變,她才終於有了真實的落地感,這輩子是有意義的。
沈雪青直視著鏡頭,想像著不久之後的電視上播出節目,陶秀蘭一定會第一時間守在電視機前面看的樣子。
借著舞台,借著這次機會,她在訴說。
「我很感謝我的母親。可是我總是在困惑,為什麼我感覺不到她在真正的開心。」
沈雪青開始描述起她重生之後,陶秀蘭慢慢改變的日子。
台下的觀眾還沉浸在之前的感動里,一個一個紅著眼圈。
而隨著沈雪青的描述,人們看到一個做了大半輩子家庭主婦的女人從塌腰駝背的卑微樣子逐漸走出來的樣子,她開始適應社會,找準定位。
丈夫的鄙夷沒有打倒她,反而是女兒的請求讓她重振旗鼓,最後,她也終於適應了這個社會,在快要退休的年紀里把事業開展的欣欣向榮。
「我的母親養育了我。我曾經想過,我以後要在北京立足,讓她以我為榮。這就是我以前認為的孝順。」
「可是現在,我不這麼想了。比起以我為榮,我的母親更快樂的是她可以重新起航。迄今為止的人生,她都圍著我打轉,可是從今以後,她將擁有更自由,無限可能的人生!」
伴隨著掌聲,沈雪青向觀眾鞠躬表示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