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端著自己的作品走上了台,背景轉變為了他的作品照片和作品名字,這是溫越第一次見到這個名為《heartbeat》的作品。
第81章 第八十一場風
祁柯站在台子的中央, 禮貌地超這面前的人彎腰鞠躬,「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好, 我是來自雲川市華安一中的高三學生祁柯,今天我帶來的科技創新作品名為《heartbeat》。」
當他舉起作品進行展示的時候,黑色絲絨的盒子裡躺著枚機械愛心,相比前五位的作品要小很多,目測大小只有徽章那麼大。
其中一位評委翻看著手裡厚厚的的文件夾,「我們看了你提交上來的發明介紹,是說這個只有0.5cm厚度,那祁柯同學你覺得今後還有再減薄的空間嗎?」
祁柯堅定地回答道:「有,現在科技進步轉變日新月異, 我想以後達到1毫米都有可能。」
另一位評委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你是怎麼會有這種想法說要做一個可以通過心跳里進行無限供電的創意的。」
祁柯表現很淡定,吐字清晰標準, 臉上沒有絲毫的緊張感,「其實這個也不算是我徹徹底底發明的,畢竟第一代的結構傳感器在20世紀50年代就誕生了,在70年代發展為固體傳感器, 我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稍加改變, 讓其定位、地震預警、照亮、警報等並存於一體。」
第三位評委也開始了提問環節,「嗯, 我看你整體考慮到的點有很多, 有什麼心臟跳動微弱會觸發警報, 所以說這個發明主要是為了用於地震的搶險救災,是嗎?」
祁柯繼續解答道:「我在新聞上看到太多的人因為不能夠被及時發現, 而不幸喪命,或許這個發明目前還做不到百分之百獲救成功, 但會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提高搶救率,畢竟在災險面前時間就是生命。」
第一個提問的評委問道:「可以現場給我們展示一下嗎?」
祁柯將其從盒子裡拿出佩戴到胸前,原本灰暗的機械心臟緩緩有了亮光,大屏幕上也出現了地理平面圖,上面除了標註著位置以外,還清晰標註著人物此刻的心臟跳動頻率。
第二位評委對其表示很肯定,「看你交上來的實驗數據,它的感應距離,你是有做過測試的,最厚可以接受的5cm。」
祁柯取下胸前的發明品,又將其小心翼翼放回了盒子裡,「是的,並且我也考慮到了如果過於慌張沒能佩戴到正確的心臟位置,它的可感應範圍是10厘米。」
第四位評委翻看著文件夾感慨道:「我很喜歡你上交說明里的最後一句話,在災險面前,心臟不停,光亮不滅,在此非常感謝祁柯同學的講解。」
隨著此起彼伏的掌聲,祁柯走下了台。
溫越聽的很認真,以至於到了快結束的時候她才想起來拍照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