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像是受到了莫大的驚嚇。
這有什麼好驚嚇的,秦王稷不以為然。
【其實細究起來,這主要是秦昭襄王一個人的兵荒馬亂,因為白起在每次見面的時候都已經反覆分析試圖跟秦王講明白為什麼現在不能打,但是秦昭襄王他聽不進去啊。
再加上本來就因為前線大敗怒火中燒,白起一句「不聽臣計,今果何如」直接給秦昭襄王整破防了。
遂將白起貶為士伍,遷陰密。】
秦王稷說不出話來了。
他之前的確是動了這個念頭,只是還沒來得及付諸行動罷了。
看來這個天幕所說後世之事,大概率便是當真會發生的未來。
【結果三個月過去了,白起還是沒有出發。諸侯聯軍來勢洶洶,秦都使者日日有新人,秦昭襄王便讓人去催白起,命他不得滯留咸陽。
大臣議論時說看白起出城時怏怏不服,大有怨言。秦昭襄王擔心白起為別
國所用,遂遣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死於杜郵。】
秦王稷默然。
再加上之前的種種,他會因此有所懷疑,他自己並不感到奇怪。
白起,即便是不能為他所用,也絕對不能讓他出秦國,否則必成他秦國之大患。
雖然他知道白起大概率不會如此,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那萬分之一的可能也是秦國難以承受的。
【但秦昭襄王可能從來沒有真正認識過這個同自己君臣三十餘年的大將軍。
白起死後,秦人認為白起「死而非其罪」,甚為憐愛,鄉邑皆祭祀白起。
唐太宗李世民也認為:「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
只有白起本人,在一開始的震驚與困惑,不知自己所犯何罪竟落得一死,卻很快便為秦昭襄王找補表示,是因為他詐坑趙降卒數十萬人,本就該死。
他最終也沒有選擇埋怨和仇恨自己誓死效忠的君王,更不可能背叛自己從小生長的秦國。】
秦王稷原本以為自己早已煉得一身虛假之心,沒想到驟然聽到天幕此語,竟還是被稍稍觸動。
白起竟當真如此忠心,從無任何埋怨嗎?
至於所謂秦人憐愛白起,其實他並無所謂。
他不在乎旁人是如何想,心中又更為喜愛誰,只要能為他所用,便已足夠。
【白起死後,秦昭襄王手下並沒有足以和白起相提並論的將領,這好像是個廢話,畢竟縱觀華夏五千年,一共才出了八個,這種親手撕卡的,怎麼能有幸擁有兩個呢?
於是秦國退還了大半曾經占領的六國土地。
可即便如此,白起已經實打實打殘了六國,又已經高瞻遠矚地直接採取「攻人」之策,縱使秦國稍稍弱上一些,但六國已無力抗秦。
但一統天下的機會,秦昭襄王本人是徹底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