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北方乾旱(上)
紅薯作坊和小食肆的經營漸漸上了正軌,許杏和同貴核算了一下,刨除所有的成本,一個月能有一百二十多兩的淨利,去掉給同貴的份子,許杏一個月能拿到一百兩。甘州的酒坊穩定的一個月能給許杏二百多兩,這麼一來,她對這個收益也算是滿意。
收起了銀票,許杏鄭重的囑咐同貴,這次去甘州除了盤查酒坊的帳目外,也要去了解一下那邊的降水情況,看是不是會有乾旱的可能。同貴見她神色嚴肅,便知道茲事體大,十分上心。
董三太太在官道通車後的第一時間就來拜訪許杏了。
她跟許杏也算是十多年的老交情,不過當初是許杏勢弱,想要搭上董家的門路賣貨,而今時移世易,她再有錢也不過是區區商家婦,許杏卻是朝廷御封的誥命夫人。得了許杏的傳信,她哪裡敢怠慢,別說許杏有生意跟她談,便是沒有,她也得上趕著維持這份關係。
許杏在花廳見了她,彼此寒暄之後,董三太太就問:「夫人叫民婦來,可是有什麼吩咐嗎?」
許杏見她開門見山,自己也不繞彎子,就道:「是這樣,勞動你大老遠跑一趟,一來是想問問,你對甘陝一帶的商隊都了解多少,二來是想請你看看我這幾樣東西,能不能賣得掉。」
聽到這些問題,董三太太並不為難,痛快的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回夫人的話,因為肅州和涼州都有通往西域的商路,而且咱們朝廷現在跟西域那些國家還算和氣,所以從肅州和涼州往西走的商隊很多,董家也有,不瞞夫人,這次來涼州,就是因為外子要領一隊人西行呢。至於甘州,原先是有路通著原州和北疆的,這不打著仗嘛,又有安王那檔子事,一般如果不是去甘州進貨銷貨的話,商隊就不從那兒走了。再有就是薊州,它往東能通到關外遼東那邊,不過遼東也挺窮的,賣貨不行,去那邊一般都是收他們的山貨皮子到中原來賣的,那條路不大太平,走得人少,董家也只能走一半,並不很往東去。」
許杏聽了就道:「原來是董三爺要親自帶隊啊,看來這次的規模極大了。」董三爺夫妻經過這麼多年的經營,早就在董氏一族站穩了腳跟,雖還不是總當家,卻也有了極大的話語權,這次出門,說不得就是最後的試金之路。
看她明白了,董三太太也露出幾分笑意,嘴裡卻謙虛道:「也說不上什麼極大,反正商戶人家嘛,東邊買了西邊賣,為了多賺幾兩銀子,總是要多出幾分力氣才是的。好在范大人命令各地整修道路,實在是咱們商戶之福,現在多幾匹騾馬也不妨事的。」
她這裡見縫插針給長青歌功頌德,許杏也只好毫不臉紅的生受了。
董三太太察言觀色,見許杏神色愉悅,心知自己的馬屁拍到了地方。這麼多年來這位大人步步高升,卻始終不納二色,可見他們夫妻關係極好,他們家一介商人,即便每年拿出大筆的孝敬銀子,也很難直接跟朝中大臣搭上關係,倒不如她這裡殷勤些,跟范夫人處好了,有多年的合作交情,關係怎麼也不會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