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有人想要來和何慕打招呼, 看到這個場面卻步了,僅僅頷首便撤退了戰場。
「當然。」何慕洗耳恭聽。
趙禹推了推鼻樑上的方型眼鏡,思索片刻:「孩子們朗誦的這首詩能不能換一首, 換一個更輕快的。」
向繁洲電話響了, 眼神與她示意, 轉身去接電話。
何慕忖度著。
創意腳本和拍攝腳本這裡都只是一筆帶過,只是確定要拍攝一個讀書的鏡頭,沒有具體確定朗誦什麼內容,這首詩應該是團隊現場臨時定下的。
《己亥雜詩》成詩於晚清,詩人在動盪的歷史時代見證了層出不窮的社會弊病,這幾句抒發了詩人的愛國之情, 是有氣魄和格局的, 但放在整個影片中確實有點太重了, 太沉悶了些。
接手這個項目時, 何慕團隊共同查閱了海量的文字和影像資料, 對留守兒童的境遇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也通過學校老師拍攝的教學與日常視頻,感知到了這些孩子的純真和與生俱來的天賦。
孩子們的詩和畫都極能令人觸動。
最初他們放棄更加直接的標題, 選擇給這個短片起名《追趕春夏秋冬的人》時,就確定了影片基調並不以悲寫悲, 也不去刻意挖掘和消費苦難,她們想回歸本真來展現這裡孩子的靈性與才華。
父母缺席童年的孩子, 其實都是在一天天的企盼中度過的, 一直在他們身側與他們並肩前行的只有時間。
他們在獨自長大的童年中,更多地認識了自然與周遭的世界, 也敏銳地擁有了更多洞悉美的能力。
相較於苦難,他們更想表達孩子們本就值得更好的未來。
從主題上說, 更改一下也沒什麼問題。
何慕應了:「您有什麼建議嗎?」
「我看李白的《朝發白帝城》就挺不錯,孩子們也學過,」趙禹說,「『輕舟已過萬重山』①多好的寓意。」
詩仙的詩自然餘韻深厚,但此時說「輕舟已過萬重山」①未免太早,這些孩子的人生中還有太多的高山要攀。
何慕心里想的是用李大釗先生的《青春》選段,或者梁啓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選段,權衡之後選了後者。
趙禹聽了之後也滿意這個答案,同學們的課本上學過,也積極昂揚,帶著令人熱血沸騰的少年意氣。
和導演交涉後,何慕靠邊站了,她仍不大好。
一上午,她見向繁洲接了五六個電話,才真的意識到他平時是真的忙得不可開交。
放中午飯時。
見何慕和向繁洲都沒上前來領,趙禹拎著兩份盒飯過來:「何總監吃飯,我們準備得多,給你一起來的小同志也拿了一份。」
向繁洲頷首,卻有點被戳中笑點,他第一次被如此稱呼,但心里莫名是滿足的,這話說得跟他是何慕的私有物似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