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那個唉聲嘆氣,抱怨自己每天要陪孩子,根本沒時間逛街看電影的中年女職工,在同事的誘惑之下,也帶著老公孩子去看了這部電影。
看完以後反饋挺好:原本對電影一直不太感興趣的孩子,從電影院出來以後還一直在模仿電影裡看到的橋段,至於平時喜歡像一攤垃圾一樣癱在沙發上,對電影根本不敢興趣的老公,也難得說以後要是還有這類電影,要繼續叫他一起看。
還有帶著父母來看電影的,一家三口一起哈哈大笑,雖然笑的點各有不同,但總歸難得找到一個共鳴。
還有成群結隊一起來看電影的小鎮青年,熱熱鬧鬧的來,開開心心的走,說不定下次,又帶來更多同伴。
這個電影的票房,就是隨著這麼一個家庭,一個家庭的傳播,迅速漲了上去,而且漲勢之迅猛,幾乎看不到任何減弱的跡象。
按照通常的規律來說,一部電影的黃金票房期也就前期的短短兩周,越往後,票房越弱,然後很快就被新片後來居上,直接壓了下去。
可是這部,都快到第3周了,依然穩居每日票行榜的首位,而且跟後面的追趕者比起來,簡直就是壓倒性的優勢,沒有給對手留下任何喘息的空間。
一直到了第4周,票房的漲勢才漸漸弱了下來,只不過這時候,票房已經到了65個億,剩下的兩個億,慢慢再磨幾個月,總歸能磨到。
也就是說,那兩個發神經一樣的預測平台,又一次對了。
放棄了邏輯,放棄了常識,西風傳媒又有一部電影躋身票房排行榜總榜前10,而且直接空降到了第二,三戰三捷,幾乎沒有失手,也再一次成為了業界的傳奇。
一家沒什麼存在感的小公司,誰能想像,竟然這麼厲害!
有些大公司發現挖不動角,又琢磨著開始收購。
畢竟要是能掌握這麼一家前景看好的影視傳媒公司,光是靠著股東對未來的期許,市值就能漲一截,怎麼想怎麼划算。
可問題是,這家屁點大的影視傳媒公司根本沒上市,而且還是某人全資控股的私人公司,只要這家公司的老闆不鬆口,外人幾乎沒有半點機會。
而作為老闆的薛蜜,又怎麼看得上區區幾十個億的報價呢?畢竟她一艘遊艇,算上後續的費用,差不多也要這麼多的價。
這麼點錢就想買她的公司?簡直做夢。
報這個價的時候,對方公司想的也不是不能談,做生意嘛,我出個低價,你再開個高價,大家和和美美坐下來喝杯茶,權衡權衡,這生意不就能談了嘛。
可是沒想到,那個小娛樂公司的老闆,卻連談價的興趣都沒有,幾乎全程無視這邊的收購意向,拒絕的郵件也生冷邦硬,沒給對方留下一絲可以商榷的餘地。
果然這家公司從老闆到員工都是一個德性,完全不遵照商業社會的邏輯,讓人特別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