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結果一樣,還費那個勁幹什麼呢?
甚至他覺得那日夏王殿下是故意放他們走的。畢竟被鎖在皇宮的大殿之中,與鎖在京城當中,對於夏王來說,並沒有太大區別。
左右整個京都都已經被夏王收入囊中了,他們想逃也逃不掉,想搬救兵也搬不來。
瓮中之鱉,說的就是他們。夏王就是在看他們這些人如何表演。
而他們如何選擇,便也代表了夏王日後對他們的態度。
做了幾十年官的人,想的就是比較多。
錢大人一邊分析著眼下的局勢,一邊眼神不自覺往蕭蕪那邊瞄。
他可不相信蕭相會去擁立其他人登基。
杜昌明這次來找蕭蕪,為的也是這個事。他聽到錢大人的說辭,謹慎地問蕭蕪,「大人,您覺得這事?」
可行嗎?
若是沒有發生除夕夜的事,夏王名正言順登上儲君之位,隨後在承安帝歸天之後,他們自然順理成章地推夏王上位,沒有人可以置喙夏王的正統。
但是現在……
-
在錢大人他們分頭去找蕭蕪、李老太傅等人的時候,躺在床上休養的趙學士也收到了消息。
他也顧不得自己身上的傷,立即起身穿鞋,「就他們會找人?」
雲舒此前因為查處貪官一事,得罪過不少權貴。而這部分人是絕對不會坐視他登基為帝而不管的。
這也是趙學士他們可以拉攏到的人。
他定要為陛下討回公道,將逆賊雲舒繩之以法!
-
京中各路人馬幾乎是同時,齊齊動了起來。
雲舒雖然第一時間發現了,卻並不打算管,只令人繼續跟蹤他們,尤其是誰都去找了誰,勢必一個個查清楚。
京都的水太渾,既然不能一下變澄清,那不如攪得更渾些,剛好也瞧瞧都有哪些魚迫不及待跳上來。
至於雲舒為何不直接表明自己是被承安帝下令圍殺,才憤憤然入宮討要說法,甚至於宮變那日,為何不當眾將其中隱情說出來?
自然是因為,忠孝大過天。
有句話叫「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
雲舒既是人子又是臣子。若承安帝當真要他的命,他就不應該反抗,這才符合臣對君、子對父的絕對服從。
雲舒被圍殺所以才會帶兵入宮,這在雲舒的人看來,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對其他臣子來說,卻並不是。
對於與雲舒無甚交情的朝臣來說,承安帝有沒有去圍殺夏王並不重要,即便承安帝真的要夏王死,那夏王也只能被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