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這位出的主意?
這難不成還是位儒將?
售糧令一出,穩定了小民百姓。
三日後的吏員試告示,則是引得讀書人全部心思。
這抽調親衛,又將廬陽官紳都擰成了一股繩。
廬州同知與廬州通判兩人,作為廬州官員之首,兩家也在抽調名冊上。
「不知小元帥是喜文還是喜武?」
廬州同知也是為人父者,不放心兒子的「親衛」生涯,專門過來見水進,打探起來。
他是科舉出身,長子、次子在原籍侍奉老人,只有幼子在身邊,十四、五歲。
可是他這個兒子,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要說做個伴讀什麼的,他還不犯怵;這充為「親衛」,他很是心虛。
水進瞄了坐在下首的霍寶一眼,道:「文武雙修……平素里隨林參議學習文史,隨鄧將軍習武事,隨馬將軍料理後勤事……」
眾人都稱「將軍」,下頭人不好稱呼林先生,霍五就按了個「參議」的名號給林先生,讓他統領文治。
廬州同知仔細聽了,已經明白這霍小元帥的地位不可動搖。
鄧將軍、馬將軍、林參議,都是滁州軍名列在前的人物。
霍元帥讓兒子跟這三人學習,也是給兒子加份量。
就算霍元帥續娶生子,有幾位將軍力挺,也不好動搖這位長子的身份地位。
若只是一地之主,哪裡用這般謀劃?
這霍元帥非常人啊。
廬州同知心如撞鹿,生出幾分野望來。
廬州通判沒有探問霍小元帥性情,卻是看向霍寶。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這少年也是滁州軍子弟,看著老實乖巧,要是那霍小元帥也是這樣性情,對於這些「親衛」是好事。
可是作為滁州軍少主來說,又文弱些。
一時之間,他倒是說不好自己盼著那少主厲害些,還是不厲害些。
……
巢湖北關,裕溪河西側。
廬州知府站在河邊,眺望對面,看著烏泱泱的人馬,帶了幾分絕望。
「巢縣也要失了!」
廬州知府再也等不得,立時轉身折返大營,與一青年迎面遇到。
「明公子,不能再拖了,滁州白衫已經得了廬陽、慎縣、巢縣三地……還是讓兵卒上船,走吧!」廬州知府苦口婆心道。
這四萬府兵,只有一萬多的廬州老卒,剩下兩萬多都是臨時抽的青壯,還沒有經過操練,只是湊數罷了。
那明公子卻是擺擺手:「大人稍安勿躁,再等等盛將軍消息!滁州那些人……既是來了,我得見見……天下白衫是一家,輕易還是勿要兵戈相向為好……」
廬州知府忙道:「明公子不可……雖說同為白衫軍,可滁州白衫是亳州柳盛麾下……」
這個柳盛與彌勒教童教主有舊,是淮南道會首,與右護法壽天萬率領的大慶軍立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