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的話,就看安長生與李家小子兩個,如今被丟在童兵做教員,還是白身。
可是朱強、李遠、仇威這些人,眼下最低也是五千人副將這個級別。
旁人想要追,都不容易,更不要說後來居上。
……
大教室在四進院正房。
這是五正二耳的結構。
中間五間的正房,也是如同飯堂一趟,是個大開間。
從西到東,每行十個座位,總共十行。
西耳房是個小書房,老師備課暫歇的地方;東二房是茶房,學生們喝水的地方。
冬日裡天黑的早,大教室已經掌燈。
前前後後,十幾盞燈,照的燈火通明。
屋子裡,已經零零散散坐了三、四十人,都是各自湊一起敘舊。
馬寨主安排寢室分配,是打破之前的壁壘,讓大家更多的認識其新夥伴。
可今天到底新來乍到,大家還是習慣與熟人湊一堆。
沒有太相熟的人,就會找利益相關的人。
例如滁州出身的,不由自主的找滁州人氏。
「你家這次進來兩人,真是叫人佩服。」
「這只是第一期,還有第二期,遠小子鎮江立過大功的,下回也該輪到了。」
「鮑家也是兩人,鮑大爺還罷,小的就沾了老大夫的的光了。」
「誰讓鮑老大夫有大功,弄出了成方給軍中,他年歲過了,就名額就順到長孫身上。」
「還是郭家小小子厲害,年歲不大,卻是自己的本事立起來的。」
要說難受的也有難受的,就是林二爺。
林家是滁州士紳之首,哪裡是鮑家、郭家能比得上的?
這次學習班,鮑家父子二人,郭家叔侄二人,都是兩個名額。
可是林家沒有軍中勢力,林老大人的身份又高,不在遴選候選中。
林二爺有些安民之功,可沒有軍功,到底比旁人差些。
林老大人的功勞能補足他一個,卻不能再照拂其他兒孫,所以林家就只有一個名額。
廬州出身的,也往於、安兩家人身邊湊。
「咱來廬州來了十六個,回頭休沐好好喝一頓!」
「真要說起來,咱們瀘州人只比滁州少,比其他地方都多。」
「也不能這些說,揚州、鎮江收的晚,這兩地士紳官員就算投了咱們滁州軍,也沒有時間立功。」
「反正咱們廬州風水好,要不然太尉也不會叫人在巢湖邊屯田……」
黑蟒山老人,就往朱都尉、熊將軍他們身邊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