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眾人下山,鄧健率曲陽兵來投,滁州軍就一下子擴成兩萬多人。
而後攻下滁州、濱江,總兵力就過了三萬多。
自此,滁州軍的格初定。
即便後頭有「滁州之變」,驅逐徒三,給出去幾千兵馬,也沒有傷筋動骨。
一路征伐下來,攻和州、進廬州,過江打太平、金陵,再到鎮江與揚州之戰,隨著一州一府的勝利,不停收編官兵,各部人馬增加了好多倍,最少的都是小兩萬的兵馬,多的則有三、四萬兵馬。
這定編了,限的肯定不是霍寶這位滁州軍唯一的繼承人,而是幾位元帥。
以後眾帥就不讓擴兵了?
如此明顯的限制兵權,會不會引起各帥不滿?
朱強歡喜道:「咱們現下是一萬兩千幾百,一下子多七千呢,可不少了!」
他如今是執掌後勤部,手下是輔兵、傳令兵、雜役兵,之前是一千多人,如今要是滿編,就是三千人,雖說比不得三部戰兵人數多,卻也不算少了,很是滿足。
親兵營營長與執法隊隊長都是朱剛,如今朱剛還在陵水金礦,親兵營營長就出缺,執法隊隊長由朱強暫代。
之前掛了名,兵卒不夠,朱剛的位置在童兵中也有些邊緣化。
這兩方兵卒之前也多有空缺,如今定編補滿,也是一千五百人,以後在眾人中底氣也足些。
有梁壯的例子在前,朱強也不想胞兄落入那個境地。
實在是眾少年都在成長,朱剛要是一直邊緣化,沒有實權,最後不是被取而代之,就是泯滅眾人。
如今監察隊負責是宋謙之,眼見李遠神色,亦是帶了思量。
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
不說別處,就是童兵中,從開始就有派系之別,滁州軍更是不例外。
宋家之前上了監察名單,就不單單是宋氏族人自己不謹慎的緣故,還有旁人的算計謀算在裡頭。
只是宋林的地位在這裡擺著,是最早投白衫軍的士紳人家,又與林師爺有舊,不是旁人想要頂替就能頂替下來的。
滁州軍武將那邊,因為自開始就是各帥獨立成軍,勾心鬥角少了許多,可霍五對這些人馬的掌控也弱了許多。
有了「定編」,就算暫時有些怨言,與長遠看卻不是壞處。
只是這主意,一看就不是出自霍太尉。
要是霍太尉有這樣防心,開始就不會將兵權放下去。
是林先生?
幾位元帥要是不滿遷怒,會不會遷怒到整個文官體系,倒是文武對立?
像李遠、宋謙之這樣想的多的到底是少數,大家多是朱強這樣想法。
眼看就要出征,多七千人,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