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說話,素來七拐八繞。孫磐明明是對李東陽的不作為深感不滿,卻不直言,而是朗聲頌起了《詩經》中的名篇:「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於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
他聲音哀婉,將一首明明是讚頌周公旦美德的詩歌,唱得如喪曲一般。劉健聞言道:「堅白這是何意?」堅白是孫磐的字。
孫磐拭淚道:「念及周公之仁厚,而惜今無周公矣。」
周公旦是儒家歌頌的人物,其功績在《尚書》中有明確的記載:「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孫磐在此提及周公,意指的其實是周公輔佐成王之事。在儒家思想,在君主年幼時,就應有熟知禮儀的人幫助君主處理國家大事。而「今無周公」就是在暗諷李東陽,身在其位卻不謀其事。可這麼一諷,也把劉健帶了進去。
劉健面上也有些掛不住,辯解道:「我等已然上奏,只是皇上一意孤行……」
給事中劉文瑞道:「我等明白您的難處,只是,不能任由皇上繼續胡作非為啊。」
給事中葉相道:「不如,我等聯名上奏,勸皇上收回成命。大家齊齊反對,皇上總會顧忌一二。」
眾人聽了紛紛稱是,還請劉健領銜。這是慣例,若大臣聯名上奏,需由位尊者主持。劉健顧及李東陽,一時略有遲疑。
監察御史張士隆道:「希賢公不是膽怯之人,可是還有旁的顧忌?」
劉健微微頜首:「若撂下元輔與於喬公,到底不美,不若再去勸說一二。若得他們聯名,豈非更佳?」
翰林修撰康海聞言微笑搖頭:「希賢公,恕某無禮,某以為,與其去尋這二位老先生,還不如先同五軍都督府通好氣,畢竟宦官監軍,翰林入衛所,也有他們的事啊。」
劉健麵皮一緊,這是要拉幫手的意思。這可超乎他的預料了。文官聯名上奏尚屬常事,可文武一起開口,難免有威逼之嫌。想到朱厚照的脾氣,難保不會狗急跳牆。可若現在說不干,又顯得他為人膽怯。劉健靈機一動,他道:「既如此,諸位不若先起草一份奏疏。屆時面見五軍都督,也好傳達我們的意思。」
眾人紛紛稱是。這一下就出亂子了,難怪人家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言語爭執就要耗費不少功夫。一些科道官員表示,他們既希望自己把握升遷權,又要享受更加優厚的待遇,還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奏事權。另一些御史和給事中覺得這太想當然了,就算皇上肯同意,其他同僚也不是傻子,倒不如小退一步,就讓吏部和禮部對他們的風聞奏事進行勘核,但行政參與權是一步不肯讓。還有一部分覺得為何要對祖制變來變去,一個十五歲的皇帝,十八歲的臣子,能想出什麼好策來,維持原樣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