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霽兼領膠州牧一事,在滿朝文武、叛軍門閥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此事在膠州卻未能引起許多震撼。
從周珩兵敗身死的那一刻起,楚霽在整個膠州的地位已然奠定。
皇帝的這一道聖旨甚至不如月前楚霽那一道「科舉取士」的政令引起的討論大。
按照察舉制的規定,一州州牧本就有選拔地方官員的權力。
在周珩正式落敗之後,楚霽作為膠州的實際掌權人,拔擢官員本也是應盡之責。
早在一個月前,楚霽便已然命人進行了院試和鄉試,選拔出了童生和秀才。
童生可以參加鄉試,通過考試者則成為秀才。
秀才可以參加下一等級的會試,會試選出的便是舉人,舉人則可擔任官職。
聖旨傳至膠州之時,膠州正緊鑼密鼓地籌辦著會試一事,這道聖旨也只不過是讓這科舉一事更加名正言順罷了。
只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一事,終究還是惹起了膠州中世家大族的不滿。
滄州本為蠻荒之地,最有權勢的也不過是當年的滄州別駕和兵曹,兩人在去年便倒了台,家族也隨之敗落,整個滄州自然也就沒有什麼世家大族可言。
可膠州卻不同。
膠州農耕繁盛,本是富庶之地。
周珩本無家族勢力可以倚靠,到了膠州上任以來,自然少不得要給這些世家大族們送些好處。
為了獲得世家的支持,周珩多次放權,讓士族子弟擔任各處要職,又給予這些家族諸多實惠好處,愈發養大了這些世家們的胃口。
此次楚霽入主膠州的那一場釜底抽薪的戰役,一舉拔除了這些在原有官職上尸位素餐的世家子弟,本就引起了他們的不滿。
現如今,楚霽又一改往日的察舉選官之制,以科舉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一切皆憑真才實學,哪怕寒門學子亦可與這些世家子同朝為官,這更是觸了那些世家眉頭。
他們給予楚霽的第一個反擊,便是集體罷考。
這個思路本應當是正確的。
世家之中,紈絝之輩固然不在少數。
可是整個膠州中絕大多數的教育資源都掌握在他們的手裡,也就是說,那些掌握了知識技能的,絕大多數也都出自世家。
若是他們全都罷考,莫說是按照楚霽的想法進行三次選拔層層篩選了,只怕是參加院試的人都湊不齊。
到最後,楚霽必定是要親自登門賠罪,才能勉強得到他們的「原諒」。
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楚霽手裡手裡握著能號令天下學子的重要籌碼——卓詢之。
卓詢之在滄州並擔任主考官一事自然不能暴露,否則還不得引起蔡曠的打擊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