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指著崖壁上一根用粽皮包裹的大竹筒道:「我知道這是啥,這是鹽水管!是從鹽井送往鹽棚的。以前我娘家那邊就看到過!」
巴郡產鹽,鹽井分布也廣,甚至還總結出「嘴對嘴,長流水;灣對灣,打不干」「山嘴對山嘴,必定出鹽水」等準則,找到含量豐富的鹽滷層。
在一個地方打出含著低濃度鹽份後,若當地晾曬條件不好,就會用竹筒把鹽水送到其他地方濃縮。
道路難行,就會在山間崖壁上打上棧板架起竹筒,把鹽水從深山裡的鹽井中引導出來。
長年累月從竹筒縫隙處滴漏的鹽水,把石壁腐蝕出大塊褐色。
此處有鹽管,就說明前方鹽場快到了。
兵亂時,徐家村這邊官道沿途受災最重,也是因為這邊有好幾座官鹽和私鹽鹽井。
隨著霧氣漸漸消散,一座高大的鹽棚就出現在距離前方官道不遠處的平地上。
不過四周都是粗木圍欄,不讓人靠近,但能清楚看見鹽棚旁邊的畜力水車,和頂端那個大木箱。
鹽水從下方的鹽池被水車帶到高空的木箱裡,然後再從上方斑竹枝搭建的晾棚細細流淌下來,周而復始,讓風和太陽帶走鹽水中多餘水份。
然後再在鹽棚旁邊的灶台熬去最後水份,上面結晶就是食鹽,而那些鍋底含著鹽的雜質直接丟棄不用。
這些鹽就是周王能「清君側」的底氣,利潤豐厚,畢竟最早的鹽能讓古蜀人「不種而食,不織而衣」。
江枝看得感嘆不已,錢再多也是金字塔頂尖人享受,跟普通老百姓關係不大。
李老實在旁邊笑著道:「我還聽人說過,那些鹽水直接流進河溝里,洗衣服晾乾都帶白圈,也不知道用那水種糧食帶味不?」
秦氏在旁邊白他一眼:「瞎說啥,那水一樣種莊稼,水裡還有魚,都是被沖淡了的,還說啥種的糧食帶味,你怎麼不說煮出飯都不用放鹽。」
李老實點頭:「我就是那意思!」
「笨!」兩人立即就像孩子一樣鬥起嘴來。
江枝還在看鹽水像日夜不停下雨的鹽棚,小滿就騎馬過來:「嬸子,天哥要去鹽棚,他讓我們在外面等一會。」
「好!」江枝沒有絲毫異議,完全聽從聶繁天的安排。
很快,聶繁天就去了鹽棚門邊,先是跟人交涉一下,然後就隨一個管事模樣的人進了鹽棚旁邊的房裡。
江枝轉過身沒再看,這些鹽稅是需要供應給周王當軍資的,聶繁天公務在身,自己什麼都不想知道。
第449章 趕路
臘月趕路真是辛苦,早上大霧、晚上夜雨,上午有霜,路一直是濕滑,就是想趕路也快不起來。
在第三天時,李老實從驛站買來炭和兩個烘籠子。
江枝和秦氏一人一個抱在懷裡不放手,才沒坐在騾車上冷得發抖。
也不知道是自己在的原因,還是臘月里,山匪路霸都回家過年,連著幾天都很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