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兼併土地的方式可謂是多種多樣,變著法子從各種犄角旮旯里擴大自己的豐盈。
首先是強買賤賣,朝堂橫徵暴斂的結果導致無數農民無法在支付完苛重賦稅後還能填飽肚子,他們被迫售田宅,賣兒女,走投無路只能將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用極低的價格出售給當地豪強。
他們的最後一片田野,一把農具,一所房宅,都只能作為欠款的利息交付出去。甚至到最後,不要說是兒女的性命,連自己的的身體也要典當清算,徹底淪為豪強的奴婢。
更有直接不花一個子兒搶占民田者:根據《後漢書》記載,太山太守苑康到任後,嚴懲當地搶占民田之強豪。這還是遇到正直父母官的地區,那麼其他地區又會是何種景象,便也不難想像了。
他們甚至敢搶官家的田,空地荒地自不用多說,漢武帝多次下令「假田於民」,意在讓耕者有其田,不至於成為流民,但是這些天在分配中,有相當一部分沒能送到真正的農民手裡,反而在當地官府手裡,先由豪強掠去一部分,剩下的才是農民的,不可為不囂張!
放任豪強得到發展的後果便是民眾的飢不擇食,從農民轉為流民,成為社會極大的不安分因素。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古時百姓所求也不過是能吃飽飯,闔家團圓,其樂融融,然而放眼全球,那樣的場景都是一種美夢。
大漢的夢該醒了,等行至漢成帝時,天時地利人和樣樣不沾,連老天爺也開始作難,連年天災,江河決堤,自然是連年的歉收,流民問題已經成長為不可忽視的地步。
漢哀帝時,更是留下了名臣鮑宣著名的七亡七死論:
凡民有七亡:陰陽不和,水旱為災;縣官重責更賦租稅;貪吏並公,受取不已;豪強大姓蠶食亡厭;苛吏徭役,失農桑時;部落鼓鳴,男女遮列;盜賊劫略,取民財物。
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毆殺;治獄深刻;冤陷亡辜;盜賊橫發;怨讎相殘;歲惡飢餓;時氣疾疫,。
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
鮑宣之論字字泣血,可見一斑。
正是在這樣的天災人禍下,導致西漢最終行將木就,走向滅亡。
忍無可忍,孰不可忍!
暴動的百姓揭竿而起,一如當初秦朝的滅亡一樣,一切皆因由民生,民眾的不滿使得再次改朝換代。】
祁衡說的激昂,秦始皇卻直接沉默下來。
作為大秦的最高統治者,他自出生起,便從未歷經過農民之苦,胸懷的是天下社稷,也從不是什麼善男信女。
鮑宣的七亡七死論將滿朝文武震地說不出一個字。秦漢相接,兩朝民情相似,如果秦想要走得長遠,便要從源頭抑制住這樣的形勢發展。
所幸一切還來得及,大秦土地兼併尚未發展至巔峰,一方面是始皇之威尚在,二是秦執行抑商政策,豪強尚未得到未來無盡之財富,便也沒有能力大肆土行地兼併之事,三則尚未至民眾難以忍受賦稅徭役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