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敬年在2米的大床上翻來覆去做春夢的工夫,魏東把龍都賠禮的那塊石頭帶回來了。
魏東一下車就看到趙啟和趙束並肩在樹下站著,他先瞄了一眼趙啟穿著拖鞋的腳,看到腳背雪白光滑,這才打開後備箱和楊慶峰一起把石頭搬下來。
楊慶峰是趙家目前唯一的精雕師傅,受交易模式和器械的限制,緬甸礦區極少做精雕,最多就是磨個戒面和鐲子,像國內一樣雕擺件和牌子的幾乎沒有。
楊慶峰是個例外,他雖然是緬甸人,但是家境尚可又上過學,對雕刻很有自己的想法,對中國文化和幾何知識也有研究,本來是趙啟養在「技術」團隊中的一員。
後來偶然被趙啟發現這小伙子空間構圖能力很強,於是專門給他置辦了一套精雕設備,就這樣楊慶峰成為了整個礦區極為罕見的精雕師傅。
這裡不得不強調一下趙啟在籠絡人心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厲害之處。
趙啟和趙束的父親是緬甸人,母親是中國人。按理說是一半一半的基因,但是兄弟倆無論是性格還是長相,全都非常「中國化」。
尤其是趙啟,似乎天生就會權術一套,胎盤裡都裹著厚黑學。
最初緬甸翡翠礦主的經營模式大多是由一個人進行一條龍服務,比如說一個礦工挖到了原石,由他自己判斷這塊石頭的品質,有價值的交給礦主,沒價值的直接扔掉填坑。
礦主收到礦工認為的有價值原石之後,由他自己再次判斷這塊石頭的品質,由皮殼、重量等一系列因素判定內里品質高的當場切開,如果判斷不清內里品質,那麼多數會直接將原石轉手賣出。
後半段操作其實就是我們今天常規意義上的賭石。
後來礦主大多引入機械,所有挖掘出的石頭全部過機器篩檢,篩出來的「好石頭」運到礦主家。礦主只切不確定的,留下確定的加價賣出,達到穩賺不賠。
以上兩種全部人員混雜,礦工既挖礦又負責初步篩選,而礦主幾乎一人負責全部原石的最終判定。
但是趙啟開啟了一條新的礦區經營道路。他分別養了幾個「部門」的員工。
挖礦組只負責挖礦,挖出來都堆在指定區域。由機械組負責把石頭上機器,過完機器的全部運回院子。到院子裡卸貨之後由技術部接手,技術部挨個石頭認真研究之後綜合評定哪些切,哪些賣。
趙束就是技術部的頭頭。
還有安保組,全程保證各環節的安全,尤其是這個院子。礦工都是在當地雇的,但是安保人員和技術人員是趙啟自己養的,直接住在院子裡。
趙啟給的福利待遇比別人高,從不拖欠工資,尤其對安保和技術人員還給提供食宿,在當地算是聲望很高的礦主資本家,不少人拉關係搶破頭都想來這兒打工。
楊慶峰也不例外。
當趙啟提出要培養他繼續學習精雕的時候,他簡直以為自己聽錯了,感恩戴德日以繼夜的鑽研這門手藝,又因為性格踏實穩重,逐漸成為了趙啟的心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