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蒙德也不做解釋,擺出一副無賴甲方的嘴臉:「沒問題,對方就叫匿名。」
明顯聽著就有問題吧...
喬迪示意他照做就行,沒準這又是個什麼營銷小訣竅,故意在男配名字上寫個匿名,勾起媒體的好奇心。
對方不是導演工會成員,也不受導演工會規則約束,隨他怎麼搞吧。
喬迪已經逐漸理解一切,接下來無論奧斯蒙德做什麼,他都不會驚訝了。
只是第二天,當他看到《紐約時報》為了挽尊而發出的、言語緩和了不少、客觀公正了許多的名為「米高梅收購案」、「聯美遺作」和「庫布里克力薦」的文章時,還是忍不住狠狠抽了抽嘴角。
得虧《電影評論》是雜誌,做不到每天出版,不然它那邊又得為了挽尊稍微罵一罵奧斯蒙德。你們幾個就這麼沒完沒了持續給免費熱度到電影上映的那一天吧。
更糟糕的是,業內既沒有得到「米高梅」泄露情報,也沒有得到庫布里克影評的其它報紙雜誌,隨機選擇了一方陣營加入,開始發表了自己或激進或中立理智的觀點。
到目前為止,奧斯蒙德已經收穫了兩批數量不菲的影迷:
將斯坦利·庫布里克奉為神明的庫布里剋死忠粉,為了他老人家一句推薦,不管什麼電影都一定會去看的影迷。
與不明所以,被各大報紙上頻頻提起的、態度卻截然不同的「米高梅」、「聯美」、「奧斯蒙德·格里菲斯」、「學生電影」勾起好奇心的普通讀者。
喬迪癱倒在椅上,思索著,如果是米高梅的宣傳部門以80萬成本來進行宣發的話,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效果,大概能夠為電影爭取到這麼多的影迷。
但他奧斯蒙德·格里菲斯到目前為止可是一分未花。
果然在好萊塢,創意非常重要,人脈也非常重要。
奧斯蒙德設計的這些宣傳,主要還是離不開斯坦利·庫布里克的一頁紙。
第三天,喬迪臉上的表情愈發猙獰。
本應該為奧斯卡金像獎宣發奔走的馬丁·斯科塞斯也效仿庫布里克發了一條影評,不過是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
他同樣為《多格板箱》背書,聲稱這部電影創意非凡,恐怖氛圍極佳,絕對值得觀賞。影評內容幾乎就是對庫布里克那條內容的同義詞替換...簡單到仿佛單純為了印證他與奧斯蒙德·格里菲斯的師生關係一樣。
《憤怒的公牛》助力馬丁·斯科塞斯取得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小金人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他的這一句影評不知道是在蹭奧斯蒙德熱度還是讓奧斯蒙德蹭他的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