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各個國家的學者齊聚一堂,頂著湯博的名號,研究的卻是太陽系中是否存在有更多的「行星」。
與此同時,整個歐洲學術界,或者或全世界,都風起雲湧。
為了給《冥王星》造勢,斯萊德電影公司「滿懷惡意」地在各國最大的報紙上都刊登了一則文章。
文章用簡短的文字記錄了湯博博士一生的坎坷和他對天文學的貢獻,並發布了一條在內行人看來十分可笑的有獎觀測行星消息:電影公司由衷地尊敬湯博博士為人類天文學研究做出的貢獻,鼓勵所有人都參與到行星觀測中。如果有人能像湯博博士那樣,觀測到一顆新的系內行星,他們將會為他送上高達100萬美元的鼓勵獎金。
聽起來像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30年代美國冥王星的發現確實是一個意外,但湯博是有著天文學基礎知識的,普通人不可能在毫無了解的情況下計算、觀測、發現一顆真正的行星。各大報社刊登的消息簡直是對天文工作者的嘲諷。
但是。
在一面鄙視《冥王星》另類宣傳手段的同時,許多天文工作者也更加賣力地投入了工作。
一百萬美元,這絕對不是小數目。
多數岌岌無名的天文工作者的周薪都只有四五百美元,一輩子都沒辦法賺到一百萬美元,更何況現在經濟狀況下行,物價瘋漲...這是近百年來,提供給天文學者們最高的經濟獎勵。《冥王星》並沒有規定時限,只要卷過同行,就是最大的贏家。
十月上旬開始,各國的主要電視台都在17:30到21:00的黃金時間段連續插播了一個月獎金高達100萬美元的「行星計劃」廣告。斯萊德電影公司刊登的廣告甚至借用了E.T.的形象,這個1982年熒幕上最為火爆的小腦袋外星人在廣告上搖頭晃腦,聲稱它就來自於一顆行星,也許人們能幫艾里奧特(《E.T.》中的男主角小男孩)在星圖上找到他的故鄉。
在金融危機持續進行的1982,百萬美元對渾渾噩噩、生計無門的底層失業群眾來說,就像是一顆響亮的炸彈,一個虛無縹緲可能性為上百億分之一的救命繩索。
無數人在夜幕降臨以後抬起頭仰望星空,試圖從浩瀚的繁星中分辨出屬於自己的一顆幸運星。就連年僅七八歲的孩子,也在E.T.玩偶的陪伴下,抬起頭看向天空。
電視台、媒體接連不斷地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話,他們的聲音不同,內容卻如出一轍,我/XX,在XX地點,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迫不得已,只能從紐約大學的天文學院聘請了四名大學生兼職,核對信息的真偽。
80年代的黃金時期電視廣告費用平均為300美元一條長達45秒的廣告。廣告每天播放3次,持續播放一個月時間,在超過30個國家的電視台上播放,總計花費了80萬美元。報紙消息在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範圍內刊登,廣告費用總計花費了27萬刀,總計也不過一百萬出頭,哪怕算上獎金,也遠遠比不上《大白鯊》當年上千萬美元的營銷費用。
更何況,由於「行星計劃」過於火爆,公司還引來了投資商,一家主要服務對象為兒童和業餘天文愛好者的歐洲天文望遠鏡公司找上門來,希望能為《冥王星》提供50萬美元的投資資金,換取斯萊德公司在廣告和《冥王星》的故事中添上望遠鏡的品牌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