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奧斯蒙德本人都不在乎,他自己的選票也投給了史匹柏和西德尼·呂美特。
所以,地球毀滅的可能性都要比奧斯蒙德繼續捧杯的可能性大。
但是有一點,負責人查理並沒有向史匹柏說明。目前看來,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似乎還是理察·阿騰伯勒以及他的《甘地傳》,但查理心中卻有一種隱隱約約的荒謬感覺——萬一呢?
人類具有諸多缺點,其中一條便是僥倖心理,自我安慰。
有多少人會因為被歐洲媒體激怒,而將對冥王星的支持轉變為對《冥王星》的支持,將《冥王星》的名字寫在票券的第一、二欄呢?
也許他們會想,這沒什麼,這是一個美國人為了捍衛自己的行星該做的。反正其它人不會將票投給《冥王星》,畢竟它根本沒有進行公關,也沒有進行換票,根本不可能拿獎,我這一票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應該沒什麼關係。
負責人查理心中也抱有僥倖,他將自己荒誕的念頭甩出大腦。
不,不會發生的,絕無可能。
*
「該死的哥倫比亞!」
影評人克里斯憤怒地扣上電話聽筒,將電話的插線拔了下來。
他已經八十有餘,是影評人界的泰斗,自第十屆奧斯卡評選就成為了學院會員,參與每一屆的奧斯卡評選。
「它和英國人的電影永遠別想從我和我的朋友手上拿到票!」克里斯情緒極為不穩定,哥倫比亞三番五次的電話和不經意的「巧遇」令他倍感煩悶,再加上冥王星事件、英媒煽風點火、冷嘲熱諷,他對《甘地傳》的印象已經差到了極點。
今年的奧斯卡投票已經不僅僅是為了藝術,英媒已經將它上升到了對一個民族的攻擊上。
《冥王星》只是沒有拿到一些不值一提的小獎項,就被英國媒體借題發揮,嘲諷美國的學術、電影藝術,甚至美國人的人品。
想想,如果《甘地傳》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歐洲會進行怎樣無恥的狂歡?
在不間斷的抗議維權下,也許國際天文協會最終會考慮修改規則,冥王星還有翻身重做行星的機會。但如果歐洲媒體拿奧斯卡的結果大做文章呢?他們會說,就連美國人自己也看不起《冥王星》。原本可能會獲得轉機、重回行星行列的冥王星,就這麼被奧斯卡宣判死刑。
那可不行!
是美國人,就得把票投給《冥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