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序比她晚到一天。
一個在劇院忙演出,一個在西港生產基地視察,仿佛置身兩個世界。
重慶只排了兩場《哈姆雷特》,第二場結束,張俊秋叫住溫寧安。
諾大的劇場空間,只余她二人。
張俊秋電腦翻出一個視頻,是溫寧安在英國時演的易卜生劇本,社會問題劇《玩偶之家》的片段。
劇本女主人公叫娜拉,為了丈夫海爾茂治病,偽造父親簽字去借錢,海爾茂卻擔心妻子的做法影響自己的名譽地位,對妻子惡語相向。但當債主受到感化退回借據時,他對妻子立刻又換了一副嘴臉。娜拉看透他的自私自利,不甘心在家當傀儡,憤而出走。
這部劇的社會意義原大於作品本身,追求人格自由獨立和個性解放的娜拉,是易卜生塑造出的戲劇史上少有的女性藝術典型。
溫寧安在學校劇團里飾演娜拉,為此研究過多個版本的《玩偶之家》,模仿演員表演精華。
她自認為發揮超常,當時的教授卻評價她「流於虛浮」。
張俊秋則重複上回的說辭——「匠氣過重」。
溫寧安心裡有些不服氣。
張俊秋推崇表現派而非體驗派,她知道溫寧安觀點一致,問:「你對表現派如何理解?」
溫寧安:「始終保持理性,依靠對於角色的理解,以及精心設計的技巧,來扮演角色。」
張俊秋點頭,溫寧安的回答中規中矩,並沒有錯。從狄德羅到法國演員哥格蘭,在表現派的觀點中,演員有「兩個自我」,第一自我就是演員本身,處於支配地位,第二自我是創造物,應被第一自我完全控制。
而溫寧安的短板,在於過分專注對於技巧的設計,忽略了體驗和理解角色這個過程。
「就算是表現派,也要體驗角色感情,試圖理解角色。」張俊秋問,「你為什麼沒有更偏好體驗派呢?」
溫寧安想,因為這世上沒有完全的感同身受。
打個比方,今天的角色是扮演遭冷眼的乞丐,敬業的演員衣衫襤褸上街乞討三個月,所體驗到的情緒,是乞丐本人真實的情緒嗎?溫寧安認為不是,人離不開「本我」,再怎麼體驗,身上總有自己的影子,還不如依靠大量的精細技巧,精準控制舞台上的另一個我。
「技巧只能保證你不出錯,如果想更上一層,那就要去試圖理解和體驗角色。」
技巧人人可以學會,演得多了,就變成浮於表面,比如溫寧安。
「你演《玩偶之家》前,有看過魯迅和曹禺對娜拉的評價嗎?」
「沒有。」
「不妨看一看,演員能走多遠,就看她對劇本人物的理解程度。而理解力的提升,仰賴大量知識攝入與思考。」張俊忽然問,「寧安,你有考慮過繼續讀書嗎?」
-
重慶工廠,冶金區域的一氧化二氮催化裂解系統進入調試階段,張清華陪同秦昭序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