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他在初高中時還有一個「謝神」的別稱,不是誇他學習成績太好,而是因為他每每都能命中大考時的考題。
他猜題之准已經到了好種地步呢?那就是出題老師已經被他逼到甚至會反猜他的猜測,反其道而行之出題。
可謝景行卻又能摸准出題老師的想法,任他如何轉變,總有那麼幾道題脫離不了謝景行的推測。
謝景行可以說是當時他所在省市初、高中考試界的肖秀榮了。
只是就仿佛有什麼在他心頭呼之欲出,與上輩子不同,樣本實在太小了,他不知自己的猜測是否準確,可舒方海最後一篇文章卻在他的腦海里頻頻閃現。
題目很短,就四個字,「不教而誅」。
他學的經史子集中並無原模原樣的四字,而是變化自「不教而殺」一語,原文為:「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這句話的意思比較簡單,就是初讀論語之人也能大概明曉含義,即是指在平日不教育,坐視不管,可等人犯了錯,卻不顧犯錯之人懵懂就處死他。
原文出自《論語·堯曰篇》,堯曰篇只有短短三章,相對其他論語篇章並不算多,可是每一章段落相較其他而言可長上不少。
堯曰篇中有不少流傳千古的名句,比較長的有:「君子惠而不費……威而不猛」,只有幾字組成讀起來朗朗上口的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寬則得眾,信則民任」。
只看這幾句就能看出來本篇主要講的是堯、舜、禹三代帝王上位之後所施的仁政,以及孔子關於如何在一個國家中以仁政治理國家。
在這篇文章中孔子講了他的政治思維,以及為官從政應做的本分,反對不教而殺的暴虐之政,主張德治、禮治。
能寫的方面很多,據此闡述自己的政治追求更是不少為官之人常做的文章,可舒方海卻偏偏全文只談了一個「教」字。
文中並無深意,就只是單純地闡述教育,以及該如何教導天下學子明理知德。
正是因為過於簡單,謝景行才會游移不定,可之前舒方海的十來篇文章雖然不是每篇都以教育為題,可每每也都提起,只是三言兩語,並不特別招人注意。
而舒方海的文章也幾乎都出自論語。
謝景行將手掌搭在窗沿上,又猶豫了片刻最後還是做出了決定,就算只是做無用功也浪費不了多少時間,可萬一要是他真猜對了,不論是對他和幾位文風偏向舒方海和包憶安的三位友人,還是對孟冠白和丘逸晨都有莫大好處。
謝景行是行動力極強的人,以他對幾位友人的了解,此時該都是未入睡的,他便先將寇準規和蕭南尋叫了出來,沒管兩人疑惑,又去喊上丘逸晨、呂高軒,一起去了孟冠白院子。
孟冠白看他們五人在這時分來他的院子尋他,也是驚訝不已,心中更是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