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望順其自然介紹了自己,隨後便噤了聲,因為陳藝對著他的臉,開始了動作。
站在身後的呂素琴先前沒有注意到,這部劇竟然能邀請到陳藝——現今的新銳妝造師,因為專門研究過古代服裝和妝容的發展史,加上美商極高,以專業和絕美兩個詞橫空出世,雖然作品只限於古風圈,但是毫無疑問,她依然是圈內炙手可熱的妝造師。
邢望雖然沒有像呂素琴一樣了解到那麼多門道,但是不妨礙他對陳藝的技術感到放心,只因他方才剛進門,就注意到了陳藝的服飾和妝容,上衣是新中式襯衫、下裳馬面裙,銀色髮簪將黑髮綰起,整個人看起來明媚卻令人舒心。
而很快的,陳藝的能力也逐漸在邢望的臉上呈現了出來。
化妝師憑藉一雙巧手將人的美貌放大,這無疑是令人欽佩的,但是眼下邢望飾演的這個角色反而對容貌沒有那麼高的要求。
這部劇劇名為《觀歲時》,「歲時」一詞取自古代兒童啟蒙讀物《幼學瓊林·卷一·歲時》,於是劇本是按現實時間的節日變化編寫的,以史料為佐證,用現代手法拍攝關於民族傳統節日的故事,為了讓觀眾更有沉浸感,在敘述故事時甚至使用了擬人的手法,也就是說,演員飾演的,是一個節日。
邢望在其中飾演寒食節,劇中便稱為「寒食」。寒食的故事從介休綿山大火開始,經歷了漫長的時代更迭,劇本在編寫上篩選了一些在詩詞古籍中和寒食有關的事件,為此寒食的面貌也有所改變。
邢望化完妝拍攝的第一組照片所在的背景就是綿山大火之時,介子推身死之際,從大火之中誕生的寒食和介子推遙遙相望的模樣。
陳藝對這個時期寒食的妝造,參考了周朝的傳統服飾,最終確認了以弁服為基礎稍加改良的版本。
一方面是《詩經·絲衣》中記載了祭祀之穿戴,穿絲衣,戴爵弁,同含有祭祀文化的寒食節不謀而合,另一方面是古籍中對爵弁的記載很多,比較好還原,雖然這個裝扮在劇中出場次數不多就是了。
之後還讓邢望試了其他幾套服裝,或許是曾經在家裡跟著父母有過表演經驗的緣故,邢望在拍攝過程中的鏡頭感把握得很好。
《觀歲時》真正意義上是部群像片,在拍攝時間上,統籌安排的時間是剛好一年,劇方希望這部劇等到明年的第一個節日就能和觀眾見面,讓觀眾身臨其境得感受傳統節日的氛圍。
今天和邢望一起拍攝定妝照的還有劇本之中和寒食牽連極深的清明節的演員,以及和寒食一樣在歷史潮流中被大眾遺忘了的上巳節的演員,他們三個在劇本中的關係很深,日後還要相處很長一段時間。
此時邢望換了一身輕便的服裝,是寒食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常裝,用色上偏為符合寒食的性情。
整體雪白,腰間墜了一個鏤空銀質的香囊,外袍是如同幽篁竹林的籙竹色,質感飄逸,如同雲端仙。
雖然有所借鑑古代服飾,但是寒食並非人類,所以陳藝還是做了一些飾品點綴,只是整體上還是符合寒食散漫卻又清冷的人設。
換了服裝當然要搭配相應的妝容,化完妝陳藝發現少了什麼,偶然看見邢望雙耳竟然有耳洞,便將原先棄用的一對深綠色流蘇耳飾拿了上來,戴在年輕人的圓潤耳垂上,如同盛夏枝頭的一點綠。
眾人都在注視著拍攝之時,緩步而來的女生站在了鍾遠岫身旁,輕輕說了一句:「這個裝扮站在清明柳旁應當是最相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