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三夜,直到母女倆都即將撐不住時,谷中才走出了兩個人影,一個是二師兄張月鹿,一個是四師兄救必應。
救必應說,秦碧簫有令,可以救這孩子,條件是必須將這孩子留在春秋谷,來日繼任谷主之位,秦南瑤與裴安二人今生今世不得與孩子再相見。
裴秦二人心知秦碧簫是為解秦南瑤當年背母離谷之氣,夫婦雖萬分難捨親生骨肉,但為救女兒性命,不得不忍痛答應。
張月鹿自秦南瑤手中接過孩子,問過其生辰八字,一向水波不興的面上也流露感嘆:
「此童非得實病,而是虛症。她乃七夕生人,四廢荒蕪,紅顏薄命,俗緣淺淡,若當作女兒來養,怕是人間留不住啊。」
自此,裴英便成了裴昀,在春秋谷被師公叔伯當作男兒養大,英英二字再無人提及。
裴昀自幼承娘親天資聰穎,亦承爹爹正直堅韌,勤奮好學,重情重義,不僅師叔伯對她疼愛有加,連最初不假辭色的秦碧簫也漸漸心軟,天長日久,越發喜歡,將畢生武學心血傾囊相授。裴昀的童年,可謂是無憂無慮,逍遙肆意。
而裴氏夫婦自與骨肉分離,便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此後二人再未生育,只於亂世之中先後收養了三名做養子,以繼裴家血脈。而每年七夕裴昀生辰之際,便會派人千里迢迢從臨安到蜀中,為女兒送去無數金貴衣食用度,盼女兒在谷中萬事安好。
同時二人亦寫長信寄之,遙遙教導女兒為人處世。裴家劍法槍術,過去歷來傳男不傳女,傳子不傳媳,可裴安卻破其先例,親自寫下劍訣要旨,畫下武功招式,更贈以利刃斬鯤,囑咐女兒道:
人生在世,當為君子,男兒也好,女兒也罷,都應緊守裴家祖訓,忠孝節義,頂天立地,碧血丹心,光耀汗青!
裴昀深感父母之情,她為人子女,不僅不能孝順膝下,連父母的面都沒見過,不可謂不孝。但她亦感念秦碧簫養育之恩,只將這遺憾愧疚深深藏在心中。
秦碧簫看在眼中,又豈會不知裴昀心思,隨著歲月流逝,她心性脾氣也不若過去乖張執拗,加之宋御笙從旁勸導,終是在裴昀十四歲生辰時,秦碧簫鬆口允許裴昀出谷,回臨安探望父母。
故而十四歲那年,裴昀背負斬鯤,一個人踏蜀道,出劍門,過三峽,經洞庭,看大千世界,歷百面江湖,也遇險惡暴徒,也遇仁義俠士,也見恩怨情仇,也見眾生皆苦,幸而一路有驚無險,終是來到江南溫山軟水地,與父母兄長相認。
而後每年上元中秋,裴昀皆回臨安裴府小住數月。三郎裴顯為太子伴讀,與太子情同手足,裴昀因此相繼與趙韌謝岑結識。四人年紀相仿,志趣相投,名為君臣實為摯友,鮮衣怒馬,縱游京華,好不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