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黑診所其實是一處民宅,處於偏僻的貧民區,爬上四樓、按了門鈴,就會有人給你開門。
窮人在公立醫院看不起病,就會跑到黑診所來。
但黑診所也良莠不齊,把人醫死了、醫壞了都是常有的事兒。畢竟好的醫生都在大醫院呢,更好的醫生則都成了有錢人們的私人專屬,誰有空給這些窮人看病呢?
在聯邦,醫生也分三六九等。地位最高的醫生並不就職於大醫院,而是成了權貴們的私人家庭醫生,待遇最高,福利最好,可以跟著僱主們坐私家飛機和豪華遊輪,出入國際會議和總統酒店,打打高爾夫,騎騎馬,只需要偶爾出去做一兩節行業講座,每年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幾篇由學生代寫的論文,基本就齊活兒了。
公立醫院的醫生常是次等選擇,因為工作忙、加班頻繁,每日要面診的病患太多,還要應對各種醫患關係,收到素質低下的病人的投訴。
比如斯文就是經常加班,也經常做手術做到深夜疲憊。排除掉他賞金獵手的身份,單單以「醫生」的身份評價他,他其實已經足夠優秀:能從首都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已經是精英中的精英,而這麼年輕就能做「主操刀醫師」的,又是絕對出類拔萃的那一批。
但是,即便是像他這樣的,已經足夠聰明、努力、上進的年輕人,一年忙活下來,依然無法賺到「私人家庭醫生」年收入的百分之一。
這就是階層間的差距。
而最低等的那一批就是「黑診所」的大夫了。他們沒有資質憑證,也沒營業執照,圈個地兒就可以給人看病了。但凡自稱「懂打個針」的,就會有走投無路的窮人上門求你看病。
把窮人醫死了,他們也沒錢和你打官司。窮人是最好拿捏的那一批人了。
因此,黑診所的「口碑」就變得格外重要。
曜澄有一家固定常來的「黑診所」,它在附近的口碑還不錯。大夫以前是公立醫院的醫生,後來「犯了點事兒」,留了案底,不能繼續在公立醫院工作,就東躲西藏著開一家小診所。
診所門口沒有招牌,只有常來的人才知道。曜澄爬上四樓,按了門鈴,一個胳膊上纏著繃帶的病人給他開了門,自來熟地打招呼。
「來看病啊?今天人多,你跟我一起排隊等著吧。」
房子是兩室一廳。這是大夫平時自己住的地方,廚房裡堆了油鹽醬醋瓶和三天沒洗的鍋,到處都是生活的痕跡。
小小的二十幾平米的房間,烏泱泱擠著五十多個排隊看病的傷患,隊尾都已經排到衛生間了。
曜澄顯然對這種情況也早有預料,默不作聲就站到了馬桶邊上開始排隊。等待的間隙,他還順手幫大夫把馬桶給刷了。
等排到他的時候。
「喲,小伙子,又是你啊?」
「今天傷到哪兒了,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