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昀哥兒地答應,他為此生出莫大的感激。
昀哥兒輕輕嘆了口氣,他掠過呂頭往後看,他這一行人是很吸引人注意的,其實好多人已經從矮小的災民方中探出腦袋。
真是奇怪,他們真的一個個飽含著馴服跟期望,出奇的沒有任何不甘與憤怒。
他還是一個這么小這么小的孩子,這裡一大群的災民卻又都敬畏又感激地看著他。
這時候,昀哥兒看到又有人來了。
這人走得有點慢。
不過很快昀哥兒也看清了。
是一個老頭跟一個書生。
那個老頭是學過一點帳房技術的老頭,書生那天領粥的時候還有點遮遮掩掩的不好意思,不過現在看起來接地氣多了。
「李小哥兒,真的謝謝您跟李大人了。不是您給李大人提的建議,我們這群人都活不到這麼久。」老頭到了跟前也是先一頓感謝,然後順帶介紹了一下自己。
老頭叫衛瓘,是有正兒八經名字的。這名字據說還跟古代一個大人物一樣,是衛瓘的阿爹當初花了一百個大錢銅幣專門托人起的。
當時給他取名的人說了,取了這個名字他以後一定大器晚成。
為了這句話,他阿爹還送他去學了幾年私塾學字,最後實在讀不起又送去學帳房這個技術活兒。可惜麼,他家實在沒錢了,那個帳房先生沒有好處也不願意多教,最後更是給他掃地出門去了。
之後他渾渾噩噩一直到現在六十三了,全家更是只剩下了他跟自己八歲的小孫子。
大器晚成個屁。
他都一隻腳踏入棺材了,以後死了去自己祖先那兒舞,去祖宗面前大器晚成!?
那破算命的快還他家一百個大錢銅幣。
每次快要餓死的時候,衛瓘就要罵一遍,然後嘴裡不斷念叨著一百個銅幣,一百個銅幣啊。他還小的時候,大錢銅幣還沒像現在這樣貶值呢。
第34章 這裡出什麼事了?
他們一群人都是外地逃難過來的,之前剛好有契機被昀哥兒篩選出來暫時數一下災民隊伍。於是這個人老成精的衛瓘就在那三天的施粥時間中,拉攏書生把其他幾個人都團結在了一起。
他們在隴縣這兒屬於人生地不熟,小民也有小民的生存之道,擰成一股繩肯定比游兵散將要好得多。
果然在他跟書生的帶領下,他們一群人自發挑選身強體壯的災民進入隊伍,然後帶著他們一起去掃街道、修房屋,不僅自己得了好處,縣衙那兒也覺得他們有點組織覺得很好用。
別看他們一群人生活在難民營,可人匯聚起來了就是一個小型社會。
衛瓘很會做人,向他們幾個靠近的災民,他基本都會每家選一個人跟他們去幹活。人如果太多,大家就輪流出工。還真別說,現在這附近的災民看到衛瓘都得喊一句衛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