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大喜,「哎呀,這倒是我這客棧有運道了,今日住進來一個大才。」
隨意聊了會兒,昀哥兒就在老闆帶領下往客房走。雖然昀哥兒不想打擾了別人,可原本熱鬧的客棧還是安靜了不少。
這昀哥兒也沒辦法。
老闆敲門後,喬齡打開門看到昀哥兒一行人也不驚訝,只是行禮後就邀請昀哥兒等人進去稍坐。
這會兒昀哥兒也打量對方。
比起騫珪,喬齡稍微年輕一些,再看容貌,昀哥兒感嘆又是一個帥哥。如果說騫珪是那種儒雅的帥大叔,那喬齡就是那種翩翩公子的帥,關鍵是他身上還有點淡泊寧靜致遠的氣質。
昀哥兒算是發現了,像是崔定、楊哺這種大儒看好的後輩,不僅要求他們聰明、才思敏捷,還有一點帥也是必須的。
關於這一點,昀哥兒之前整理四方學府開辦資料,也查看過各朝各代取仕途徑跟要求。
遠的不說,就說近兩代。
梁國更早之前的朝代是遼,但之後遼被楚滅國。可問題是楚沒有一統天下,在滅亡了遼之後只占據半壁江山。另外半壁江山被夏國占據,兩位人主都舉行了祭祀天地的大典,而後登基為皇。
那之後就是楚夏爭霸,一直持續了116年,可以說百姓這麼長時間中,百姓就沒過過多少安生日子。之後梁國開國皇帝朱淵異軍突起,滅亡了楚夏兩國,重新統一了國家一直到今天。
在這漫長的時間中,科舉制度開始在當時的楚國萌芽,但當時是起始跟摸索階段,科目內容上更是雜亂無章,同時沒有具體的科考時間。之後到梁國,在昀哥兒看來,朱淵應該是看出了科舉制度在這個時代的優越性,所以定鼎天下後就把這項制度沿用了下來。
不過昀哥兒也稍微研究過,梁國的科考還沒有大學生昀哥兒記憶中的明清時期複雜,沒有什麼童生、秀才之類的劃分。
目前來說梁國科考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獲得鄉中三老或者大儒或者有名望之輩給你寫一封舉薦信,這樣你就可以走第二步,就是參加三年一次的縣考。考中者,一律稱為預官,就是預備役官員的意思。
然後各地的人有一年的時間趕路,在下一年參加殿考,就是所有人匯聚中樞最後考試,這也是最後一步。
考中者就可以等待分配為官了,沒考中者繼續被稱為預考,可以等待四年後再考。不過朱淵規定,這樣的人一般只有兩次機會,就是你兩次殿考不中,你就重新去縣考開始。
同時梁國的科考比較駁雜,是多科目考試,不像是大學生昀哥兒記憶中的八股文單一科考試的形式。
這樣的形式有好有壞,最大的壞處在昀哥兒看來就是縣考需要舉薦信,這導致梁國的結黨營私現象特別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