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淵當時設想得特別好,那就是他輕徭役低賦稅,再把百姓全部劃分好他們要做的事。這樣一來,大部分的百姓老老實實種田,吃飯,睡覺,一部分的百姓產出生活必需品,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延續傳遞下去,他們朱氏梁國也就能千秋萬代。
一開始確實如他設想一般,不管是種地的還是上了工籍的百姓都對自己的生活特別滿意。
甚至那會兒上了工籍的家庭特別吃香。
因為非要說,這就相當於公務員鐵飯碗。不僅如此,這些上了工籍有手藝的匠人也會私下幫鄉民打造跟維修農具,這樣不僅能收穫個好名聲,更能賺點小錢。
可隨著梁國逐漸衰弱,活不下去的農民在失田之後還能逃竄求活,工籍人逃竄就是逃避服役,是要被抓捕的。
同時,梁國後期的攤派任務越來越重,錢跟糧從最初的層層剋扣到後期不再下發,甚至連打造器械的材料都需要自己去配備。這導致很多匠人在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只能成為逃犯,或者想辦法偷工減料。
這也是為什麼,後期梁朝打仗,士卒身上窮成這樣。大多武器跟甲冑質量也相當的差,幾乎沒什麼用。
張博士當時就因為梁國吃了不知道哪裡的敗仗,上面的老爺們不知道怎麼說的,怪罪於器械不精良。於是層層怪罪,最終定罪為工匠剋扣朝堂精鐵與錢糧,要抓一大批的工匠砍頭。
當時幸虧他為人不錯,同鄉村里人看到了衙役身影后就趕忙來通知他。他丟了全部家當就帶著全家人往深山老林跑,後來不知道怎麼就隨著流民到了涼州。
現在想來,當時他也算是因禍得福了。
張博士是吃過苦的人,這會兒年紀也大了,對比今朝,總是時不時地忍不住追憶往昔。
「好啊,您這手藝好得很,這織機取名字了嗎?」
張博士頓時搖頭,「沒,等這個月把織機的製造工序整理成冊,回頭上報陛下,看看有沒有那個運氣,讓陛下賜個名字。」
說起這事,張博士就滿臉期待。
現在的日子可不只是吃飽穿暖,關鍵是誰能想到,一個工匠還能光宗耀祖啊。
老婦人又看了一圈,她本來想親自上手試試看。
可惜這台織機太大,要運作起來對身體的靈活度還有力氣都有一些要求。她年紀太大,實在是沒那個機會了。
誰知老婦人剛可惜地搖了搖頭,外面忽然就傳來了一陣吵鬧聲,但很快又安靜了下來。
而後,一群身著紫、綠相間,腰間佩戴統一垮刀的英武士卒率先走了進來,不少參觀的學生跟老師更是立即被帶著離開。
老婦人跟張博士對視一眼,馬上明白是陛下來了。
這些身著鮮艷官服又十分英武不凡的士卒一看就是錦衣衛,能讓這些優中選優的錦衣衛這麼大張旗鼓地小心防備,除了陛下出行也沒別人了。
老婦人幾人立刻恭敬立在一旁,果然沒多久就看到陛下帶著笑走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