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冬槿問了價,並告訴老郭他還有個挺大的箱籠要帶,老郭考慮了下,想他這一趟是順道,且車馬行的人也都知曉他是個書生,商量了下算了下這一趟的里數,只收了他三百五十文錢。
老郭告訴余冬槿,這趟大約要走三天,為了趕時間,路上除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其餘時間不會長時間停歇,所以他要自帶乾糧,路費等出發時他先交五十文,到了再結剩下的,然後與他約定了後天早上巳時一到從縣城出發,也就是說,後天余冬槿要趕在巳時之前趕來縣城與他會合,從他們村走到縣城,最少也要三個多小時,所以那天他差不多五點就得起床。
考慮到他要帶著大黃,還有那麼多行李要拿,余冬槿必須要再雇一輛車去接他,或者,他在村里雇一輛牛車也行。
余冬槿本來開始想到王叔既然提到過他們村里人會去趕集,那村里肯定是有牛車的,所以為了省錢的話,他可以回去再問問誰家有牛車可以借,但他又一想,反正錢都花了,也不差這些,乾脆在這裡把車雇好得了,省的回去麻煩,他這到家肯定很晚,明天又要做乾糧又要收拾的,事情忒多。
於是他又問了問車行,後天如果他想僱車去接他,大概要多少錢,車行給他報價,來回趕早的話,來回加在一起二十文錢,做完活再付。
余冬槿同意了,這下,雖然很心疼要花的錢,但把這些事情說好了,他還是大大鬆了口氣,接下來他告別車夫們,渾身輕鬆的逛起了縣城。
比起人潮擁擠建築堆疊的現代街道,這古代的朝雲縣雖然街道狹窄,地方小了些,但因為人流量低,四周房屋最高也就二層,所以倒讓余冬槿覺得更舒心。
余冬槿一路護著懷裡錢包,很快就找見了賣水葫蘆的店,那是個雜貨店,賣的東西五花八門,一個制好的油光水滑用來裝水的水葫蘆要十二文錢,余冬槿磕磕巴巴的講了講價,店家便將他看中的那隻葫蘆十文錢賣給了他。
余冬槿拿著葫蘆往前又逛了逛,結果又看見了一家有水葫蘆賣的店,這一問發覺這家的一模一樣的葫蘆居然原價就是十文錢,他這才發覺自己吃虧了,頓時有點鬱悶,忍不住在心裡直嘆氣。
現代時余冬槿早已習慣了網購,平時逛街也就是去去沒辦法講價的超市商場,都很久沒去過需要講價的市場了,他那點磕絆的講價技巧,還是回憶小時候媽媽帶著他去逛集市時,在媽媽那兒學到的一點經驗。
默念吃虧是福,吃小虧成大事等等亂七八糟沒啥用的話,他在兩家小食店裡問過價比對過之後,花了二十二文買了些飴糖,然後又稱了十五文錢的蜜棗糕,再問了乾果店老闆,去城東一家肉攤稱了四十八文兩斤豬五花,將東西規整好放到了背筐里後,余冬槿出發回家。
他一邊往城門走一邊在心裡算了算今天花出去的錢,三百文路費,八十五文禮物錢,這麼一算,小半兩銀子去掉了。這錢還真是不經花,就這原主還要買紙買墨讀書呢,也不知道他以前是怎麼賺錢的。
唔,想到余家那空空如也的大宅,余冬槿有了個猜測,大概可能,原主能讀到現在,家裡那些原本可能存在的物什也幫了不少忙,總之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