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春二月,時下年節剛過了半月有餘,齊國都城內仍存有一絲熱鬧佳節的餘韻,街巷四處燈籠彩綢也在。
只是雖已過了立春,一早一晚若是穿得少了,仍會覺得寒風刺骨,非到了午後才稍稍暖和些。
年輕公子駐足一處沿街小攤前,那賣吃食的攤子不大,兩個矮桌拼在一塊、上面攏共就擺著五六個竹笊籬,生意卻很好,來往路人十之二三總會停下買些回去。
攤主是對夫婦,剛賣了幾塊糕餅,抬頭就見一位貴氣公子立在自家攤前,攤主漢子忙出聲招呼道:「郎君可要買些糕餅?我這小攤兒吃食雖比不上那些名家,左近也算小有名氣,郎君若是給家中女眷捎帶,可買幾塊芸豆餅嘗嘗!」
那漢子說著還掀開笊籬上蓋著的棉布給年輕公子看,裡面一塊塊不足巴掌大的白糕疊在一起,雖是普通人家的手藝,糕餅模樣瞧著倒是喜人。
年輕公子微微頷首,也不問價,言道:「早就聽友人說你這攤子上糕餅口味極佳,既如此便勞煩每樣包上兩塊。」
那漢子乾脆應下來,他媳婦取來油紙,夫婦倆又看向那貴公子。隨行僕從取下腰間荷包,上前一步替代主子開口道:「包在一起便可,攏共多少銀錢?」
有了準話,婦人忙將糕餅挑揀好包起,漢子則直接面向那僕從答道:「六十文。」
僕從付了錢從婦人手中接過裝有糕餅的油紙包,喚了聲少爺,青年應了聲道:「走吧。」
沿街走了百餘步,兩人停在巷子口一處少有人踏足的書齋,書齋名為閒余。倒不是說這書齋不好,只是這一條街上多是食坊酒樓、布莊玉店,與其他鋪子相比,書齋未免顯得乏味了些。
其實書齋內倒還有不少人在,不過大多都是住在附近巷子裡的窮學子。書齋老闆並不圖利,無論貧富貴賤,只需點上一壺十幾文的茶,便可在書齋看上一日的書。久而久之,這處書齋便也出了名,真來買書的反而寥寥無幾,自然也是這處往來貴客少的緣由之一。
整個書齋就一名掌柜一名沏茶的夥計在,每日來書齋的人也不過那些熟面孔。一主一仆踏入書齋,掌柜見青年進來便起身迎上,言語熱絡招呼道:「葉公子,東家已經到了,就在樓上雅間等您。」
「有勞白掌柜了。」
二人顯然已不是第一次照面,貴公子客氣點頭應下,回身朝僕從伸出手。隨行之人也早知自家少爺的習慣,便雙手托著將糕餅包遞了過去。
青年拎著油紙包一路走到書齋二樓雅間。說是雅間,其實平日鮮少待客,尤其是東家在時,更是誰也不放上去。
二樓四周掛著厚厚的簾幔,將風擋得嚴嚴實實的,竟半點感覺不到外面的寒風。不過青年本就較旁人體熱,即便眼下時節,他早晚也只著一件單衣,到了這地方自然感覺有些悶熱了。
最近一間的門是虛掩著的,青年推門而入,多日未見的友人手捧書卷正坐在臨窗的桌前細讀。雅間內擺了炭盆,是而門窗大開屋內卻並不怎麼冷。
「玉郎!」
青年喚了好友一聲,走過去將裝了糕餅的油紙包放在桌上大開,一邊伸手替對方攏了攏身上披著的大氅,關切道:「我聽說你前幾日才病了一場,怎麼不帶個人出來?我給你帶了糕餅,就是你之前提過旁邊巷子口的那家,你先多少吃些。」
被喚作玉郎的人面色蒼白,即使是在內室也不曾將大氅脫下。臉上雖仍見病色,可柳眉鳳目,姿容清雅,三千青絲高高束起,用一根素色玉簪簪住。絕色之容,倒襯得上這聲『玉郎』的稱呼。
聽了好友的話,裴玉戈只請搖了搖頭道:「正言隨我來的,只是方才從窗口遠遠瞧見你,便打發他去取些東西來。還有…玉郎都是幼時的稱呼了,在外還這麼叫,重華不怕旁人笑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