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凌晨,電影節官方公布了最受關注的影片的名字,《山魂》、顧導、寧宿的名字就掛在熱搜上沒下來過。
對於一部分沒有能到達銀鷹電影節觀影的觀眾來說,《山魂》被選為「最受關注影片」這件事,看上去似乎並不讓人意外。
「這是大導,又是在我們國內,但凡銀鷹電影節主辦方稍微懂事一點兒,都會這麼做的吧?」
「有什麼好奇怪的。」
然而,真正拿到觀影票,在銀鷹電影節上看過《山魂》的影評人、觀影者,在看到這個結果後,心中都被一系列問號所替代。
「無法理解,是評審會瘋了,還是我們瘋了。」
「能把《山魂》選出來,只能說評委會病得不輕。」
「是我看錯了嗎,這不是銀鷹電影節,而是銀鴿電影節。」
——兩個獎項雖然都是銀字輩,但顯然性質不同。
前者是以小眾、逼格出名的國際三大電影節,而後者則是國內的水獎,以票房為導向,但凡有點名氣,就會光榮獲獎。
銀鷹電影節的首映日觀眾席位有限,能夠拿到票的,大多數也是小有名氣的影視區up主和博主,見有人私下吐槽,一些觀眾們也好奇了。
「有瓜,麻煩詳說。」
「最討厭謎語人了,說一半停一半。」
「求求了,給你打賞了,看在錢的份兒上,說兩句。」
博主們之所以參加各種活動,何嘗不是為了流量,何況銀鷹節這麼大的體量,熱度不蹭白不蹭。
在被粉絲詢問了好幾次,吊足了胃口之後,博主們才科普了「最受關注影片」的含金量,然後半露不露地說道:
「只能說,這片子挺好看的,但和以往選出來的風格不符。」
「當然,和顧導本人的風格也不符。」
風格不符,怎麼個不符?
這片子,到底是好看還是不好看?
大約是心中有疑議,再加上觀察網上的風潮,覺得有可以使力的地方,不少參加銀鷹電影節的劇組冒了出來,在網上意味深長。
「真誇張,原來評委們的口味也是會變的。」
「早知道這樣,應該介紹另外幾部電影來參賽的。」
這位電影的導演所列舉的電影,都是有票房而無口碑的商業片。
有了參賽電影幕後人員的加入,網上的輿論更微妙了。不少吃瓜群眾吃的眼睛發亮。
「多來點,正面剛!」
「最喜歡看你們撕起來的樣子!」
網上輿論議論紛紛,私底下,有不少人憑藉著與評委的私交,去詢問到底是怎麼回事時,往往會得到一些神奇的、令人不解的回答。
「別問。」
「問就是腦子出了障礙。」
「……想聽實話嗎?實話就是我也不知道。」
於是,在沒有多少人看到《山魂》正片,但是大家的反應又格外不一樣時,不少人被勾起了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