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三日,趙兵十分窘迫。
淮兵屯於承華門,結三陣,殺死之人滿地。
中書監陳淮見弟徽在淮南王處,思欲請兵和解,陰助淮王以討孫秀,乃奏於帝曰:“今趙、淮二王爭戰,互相殺傷兵民,是非不明,事恐難了,乞陛下賜臣統領禁兵,執雛虞白虎幡前去和解,不然百姓遭其混害,京邑為之搔擾,陛下坐而不救,皇綱不復振矣。
”惠帝允奏,乃曰:“卿是文官,焉可將兵?今梁王部將伏胤征羌有功,封為殿前將軍,朕著他領兵三百,持雛虞幡前去,令各散兵,然後詔卿等諸大臣與他講和便是。
”淮恐眾言議,疑他有私,不敢再奏而退。
惠帝遂召伏胤上殿,命取雛虞幡付與,前去阻止二王兵戰鬥。
早有趙王心腹黨人聽知,奔報孫秀、趙王。
趙王喜曰:“若是阻得兵住,又好商量矣。
”孫秀曰:“不然,可著人急去見伏胤,許以大職,令其於中取事,除了淮南王,方得禍斷。
”趙王即便割袍一幅為信,令長子汝陰王司馬夸先往迎候伏胤,求其行事。
卻好伏胤領兵來到,司馬夸急奔至轉彎處告曰:“我奉父王之命在此等候將軍,與將軍重立誓約:若能為我殺得淮南王,事成之後,當以趙王藩府將軍世掌,富貴共之。
”伏胤曰:“我今奉詔和解,若此所為,是懷私逆上也。
”夸曰:“淮南王英勇兵強,我眾疲弱,垂敗已極,將軍所知者。
若肯一援拯困溺,則我一門死中得活,故父子甘為庶民,願以地土酬報大恩也。
”胤曰:“欲為此事,陰騭滔天。
汝大王見一時危迫,特以厚秩啖我,倘過後反變,不但冤重屈深,恐有賈充誅成濟之例也。
”夸曰:“事有不同,今朝綱皆吾父王所掌,富貴官職惟憑所欲耳。
將軍若肯仗義,父子焉敢忘情?且周急救極,鋤強扶弱,又大丈夫惻隱之仁。
我父割有袍襟在此,將軍執以為信,萬望憐之。
”伏胤見袍,即便昧心應允,謂司馬夸曰:“承殿下金言,吾即依命一力代行,希切莫相負。
”夸遂重誓叮嚀而別。
伏胤持幡逕到承華門,訛言高叫曰:“臣乃殿前將軍伏胤,奉帝詔命,前來與二大王解斗,可開陣聽詔。
”語之至再。
淮南王尚不准信,孟平曰:“既有詔旨,必有緣故,不宜逆君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