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仙長在當中蒲團上打坐,一回手由神廚黃布簾內拿出舊蒲團來,命童林盤膝而坐,腳心朝天,閉目合睛,眼觀鼻,鼻對口,口對心,舌尖頂顎(這就是打坐之法)。然後教童林吸精引氣“三交媾”之法。何為叫“三交媾”呢?天地交媾,龍虎交媾,子午交媾。又名叫“渡鵲橋”。陰氣吸於腹內,與陽氣相合,其名曰“陰中返陽”,童林不知,無非是仙長當時的指點。
仙長教育童林明白,然後回手由神廚黃布簾內,拿出一個小黃布口袋,約有飯碗粗細,有一尺二三寸長。又一回手拿出一個八卦如意缽。仙長將口袋解開,裡面卻是一口袋帶著皮的粗稻米。仙長坐穩,左右手伸開,用二指拿起一個米粒,用手一捻,皮兒盡落,裡面現出光潤潤的米粒。放在缽內,這才告訴童林:“你來看,廟中清苦,日無隔宿之糧。這是我二人下山募化來的粗米。我們一天捻多少米,吃多少飯,捻不出米來,就得忍飢挨餓。你也照這樣作去。”童林點頭應允,仙長將米袋、八卦缽交與童林,童林伸手接過,童林以為捻米算作什麼,誰想到如法一捻,不料米殼不開(這個米殼要用碾子串,尚費許多的人工,串它不動,何況用手。童林不知,這位仙長用練氣之工操練他的手指,若米殼用手一捻就碎,此十指練成,在人的身上哪能受得住呢!童林如何知道。)童林捻不開稻米,遂向老師說道:“弟子捻不開米殼,不如用石將皮兒敲出。”仙長聞言,說道:“我就知你受不了清苦,師命不可違,你如不願在此學藝,我當送你下山,也不為晚。”童林回答:“弟子就捻米粒,不敢違背。”仙長說道:“好。”於是童林用心捻米。及至日色西斜,方捻出少半缽米粒。仙長說道:“不用捻了,天已不早,也當做飯。”回手由神廚內,拿出個小銅鍋來。遂站起來,帶領童林,出廟下山,尋路繞至澗下清溪。仙長叫童林用鍋由溪內取水,復帶著童林上山回廟。來至大殿台階石下,用兩塊磚將鍋支好。把米由殿內拿出來,度量水之多少,將米放在鍋內。然後命童林下山撿取乾柴,然後做飯。這個做飯童林不外行。
工夫不大,點火將飯做熟。只有半八卦缽飯,童林雙手捧定,奉與二位仙長面前。二位仙長並不吃用,供於佛前,面對著神像念經。念畢,取下八卦缽,銀髯仙長捏了一兩個米粒,放在口內,然後遞於花白髯的仙長,花白髯仙長也捏了兩個米粒,放在口內。然後交與童林說道:“你用飯去吧。”童林見二位老師命自己用飯,奈因二位老師,不過只用了兩個米粒,自己也不敢公然用飯。只得回答道:“二位老師未能用飽,弟子豈敢擅用。”銀髯老師含笑說道:“我二人不定幾日方才一飽(這是練氣功啊,飢不知飢,飽不知飽,就是幾日不用飯,也不要緊,就是吃的很多,也能用氣功消化),你拿了去用吧。”童林聽罷,只得將缽接過。童林飯量甚大,這一點飯,豈能飽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