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昏庸好色,《《十六天魔舞》》正是他最喜歡的舞蹈,是由十六位舞伎表演的群舞。
《元史·順帝紀》記載,元順帝經常組織大型宮宴,跳《《十六天魔舞》》,其衣著華麗,手持法器,舞姿妖嬈、神秘、曼妙動人,仿若天仙一般。
十六位舞伎中有三位跳得最為出色,元順帝給她們取名為三聖奴、妙樂奴和文殊奴。
又有十一位宮女,給這十六位舞伎伴奏,她們有的扎著槌形的髮髻,穿著常服,有的帶著唐巾,穿著儒衫。用龍笛、頭管、小鼓、箏、蓁、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等樂器進行演奏。
每當宮中舉辦贊佛儀式,她們便會出場,不過只有受過密戒的官員才能觀看舞蹈,其他人沒有這種眼福。
因為《十六天魔舞》是色彩艷麗,富於密宗神秘色彩的舞蹈。
但之後,被後來的統治者描繪成不堪入目的房中術、淫戲,與「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併視為靡靡之音,編入《元史》。
但它在國內舞蹈史中代表的地位,無人可以忽視。
因此,王芳華才會在確認舞譜真實性之後,如此激動。
回歸正題。
響板悠然而起,伴隨著鏡頭轉移,以白皎為首的十六位婀娜舞者翩然起舞。
她們頭戴象牙佛冠,身披華麗瓔珞,下身穿著大紅色嵌金的長短裙,上身是金色雜襖,薄紗披肩隴於身上,就連腳上也穿著彩色綬帶裝飾的鞋襪。
手持各色法器,手指宛如拈花之狀,絕妙無雙的舞姿讓人目不暇接。
其中,白皎立於中間,瑩瑩如玉的雙臂翩然起落,手持鈴杵領唱,其餘舞者相和。
她們做拈花起勢變化多端,華麗的裙擺翻轉翩飛,雙臂時開時合,如舒展羽翼的鸞鳥,身姿輕盈,翩然欲飛,又似流風回雪,飄忽游弋,樂曲一變,便急轉快旋,擰扭騰踏,讓人目不暇接。
王芳華忍不住呢喃:「十六天魔女,分行錦繡圍。千花織步障,百寶帖仙衣。回雪紛難定,行雲不肯歸。舞心挑轉急,一一欲空飛。」
這是元詩人張翥形容的《《十六天魔舞》》,形容卻極盡讚美之詞。
她看向舞台,以白皎為中心,舞者們舞姿曼妙,體態婀娜,既莊嚴華貴又艷麗飄逸,將觀眾完全帶入《《十六天魔舞》》講述是舞蹈故事中——
藏傳佛教的主要奠基者蓮花生大師,從天竺那蘭陀寺取《本尊金剛橛十萬頌續部》經途中,路遇四魔女。
彼時四魔女喜於日暮之時吞食一切過往行人,為害一方,蓮花生大師不忍百姓造此磨難,用計收服,並將其帶到那蘭寺,四魔女現出婀娜女人身相,並立誓懺悔,祈願成為為本尊金剛妄之護法神,接受其祈求封為護法神,呈現吉祥徵兆。3
此時,已經臨近結尾,精妙舞技渲染出超脫塵世、浪漫神秘的氛圍,一舞終了,全場靜寂無聲。
半晌之後,回過神的眾人興奮鼓掌,掌心都被拍紅了。
賀雲澤淺淺吐出一口氣,不知何時已經站起身,炙熱的目光凝視著舞者們簇擁著的女人,她如眾星拱月,一時間,他竟然生出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