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普通英國人還沒有養成下館子的習慣,倫敦的餐廳其實很少。萊姆豪斯有好幾家粵菜館,和熊貓飯店一樣,也是面向碼頭聚居的同胞。
那時候,萊姆豪斯是英國人眼中的貧民窟和犯罪天堂,華人是黃貨,不是抽鴉片就是在犯罪,華人所吃的中餐當然也是邪惡的,下等人的飲食。
“天啊,他們連豬大腸和雞腳都不肯放過!”
直到1924年,英國舉辦了一場全世界實業大賽。中國的愛國實業家也想為國爭光,但限於當時國力和技術水平,大部分選項都只能放棄。最終決定由香港的粵菜名廚出戰。
三名粵菜主廚帶了一支超過五十人的團隊來到倫敦。實業家和僑胞慷慨解囊,耗費五十多萬銀圓,在賽場興建了一座紅牆碧瓦的古典酒樓,從氣場上就震懾了一眾洋人。
這是粵菜第一次在英國揚名立萬。
看中國菜和東方面孔都一樣的英國人,從此知道了中餐之中還有粵菜,而粵菜居然非常精緻,連餐盤都是細瓷器,據說連中國皇帝都會享用。
不過粵菜在倫敦真正興盛,還是1950年之後。一大波香港移民湧入。這波移民中不乏在香港有頭有臉的華商名流。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他們擲重金,聘名廚,在唐人街開起了“正宗”粵菜館。
彼時餐館常客仍是華人,只有喜歡獵奇或東方文化的英國人才會偶爾進一次中餐館。
第一位,Mr Chow,人稱華裔食神。
中文名是周英華,父親是京劇大師周信芳,母親則是家資巨富的上海灘名媛。他十三歲留學英國,年輕時走的是藝術路線,在英倫文藝界結交了一群好友。
1968年的情人節,他在武士橋附近富人區開了第一家餐廳“Mr.Chow”。
“Chow”既是“周”,在英文俚語中也有“食物”之意。
他的藝術才華在餐廳設計上得到了充分發揮。華麗、優雅又時髦,充滿令英國人迷醉的貴族情調。紅木桌椅是中國風的,餐具是定製的德國骨瓷,手推車是法國手工,牆壁上的掛畫來自他的藝術家朋友,每一幅都值得美術館收藏。
就連侍應生,都是面孔英俊又會講流利英文的義大利青年,周英華說,他是想讓英國人知道,中餐絕不是廉價的下等人飲食。“我想讓西方了解東方,中國菜很了不起,我要讓中國菜來擔當文化的使者。”
有意思的是,周英華祖籍寧波,生在上海,“Mr.Chow”的菜品卻以“北京菜”為主打。
當然,是混入粵菜和江浙菜並加以改造的“北京菜”,比如切塊而非片的北京烤鴨,裹著厚重酸甜汁的“蝦球”,龍蝦碎炒米飯或粉絲……堪稱早期的“融合料理”。
“Mr.Chow”讓倫敦名流和文藝人士知道吃中餐可以很高貴,與此同時,在一個平民居住的街區,有家個賣廣式臘腸的小商鋪也在改變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