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摸出錢袋,數出銅錢付給攤販,道:「驗腸胃。」
「驗腸胃?」許義不由得一愣。
「我買回去吃的。」宋慈微微一笑,「你要不要也買些?」
許義這才明白驗腸胃的意思,尷尬一笑:「小的就不用了。」又道,「宋大人,我們現在去哪裡?」
「哪裡都不用去。」宋慈手拿蘿蔔,朝不遠處的太學一指,「我查案有些乏,想回去休息了。今日有勞許大哥,你也回去好生歇息吧。」
兩人就在紀家橋頭分別,許義回提刑司,宋慈則進入太學,回到了習是齋。
齋舍中空無一人,劉克莊不在,之前跟隨劉克莊去蘇堤的同齋們也都不在。此時下午已過了大半,宋慈還沒吃午飯。他把甘蔗、蘿蔔放在一旁,生了一爐炭火,燒了一壺水,拿出昨天吃剩的太學饅頭,在爐火旁煨熱。他在自己的床鋪坐下,卷了一冊《孟子》在手,一邊啃著太學饅頭,一邊看起了書。
《孟子》一書,還有《周易》《尚書》《詩經》《中庸》《春秋》《論語》等書,在紹興十三年時,由高宗皇帝和皇后吳氏——也就是後來的太皇太后吳氏——御筆親書,再命工匠刻在碑石之上,立於太學大成殿後三禮堂之廊廡,喚作太學石經,作為太學的經義教典。凡入太學求學的學子,都要跟隨太學博士和學正學習這些經義教典,每月一私試,每年一公試,再依三舍法考核升舍。宋慈對《孟子》一書極為熟悉,許多篇章從小便能倒背如流,但來到太學後,有真德秀、歐陽嚴語等太學博士授課講義,令他多了不少領悟,有常看常新之感。他看一陣書,暗自琢磨一陣,就這麼手不釋卷,一直看到了天色昏黑。
宋慈瞧了一眼窗外天色,起身點燃燈火,將蘿蔔和甘蔗洗淨切塊,放進湯罐,置於火爐之上,加水慢慢熬煮。他坐在火爐旁,一邊烤火,一邊從懷中摸出了錢袋。錢袋上有桑榆一針一線繡出來的竹子和蘭草,他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幾遍。他又伸手入懷,取出一個用紅繩繫著千千結的竹哨,那是在前洋街上初遇桑榆時,桑榆親手拿給他的。竹哨挨近唇邊,他輕輕地吹了幾聲,聲音清脆悅耳。他將竹哨放入錢袋裡,將錢袋重新揣入懷中,輕輕撫了撫胸口,這才重又看起了書。
不知過了多久,成片的談笑聲伴著腳步聲由遠及近,劉克莊和同齋們終於回來了。眾人皆有醉意,想是在外歡飲了一場。劉克莊瞧見了宋慈,沒過來搭理,和王丹華彼此扶著,回了自己的床鋪。宋慈也沒理會劉克莊,揭開蓋子,看了看湯罐中正熬煮的湯。蘿蔔和甘蔗熬煮的湯,喚作沆瀣漿,此時已熬得差不多了。他將湯罐從火爐上移開,小心翼翼地放在了地上。
「今天這場斗酒真是痛快,武學那幫人,這回總該心服口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