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猜到我來,那你能猜到我想問什麼麼?」夏九突然對這個人有了一絲好奇。
石縣令清了清嗓子,說:「蘆山城的整體規模比縣城大很多,按照正常的人員配置,至少會有一名單獨的縣令進行管理。這裡的上上一任縣令是本地人,七十多歲在任上走的,他的孫子就是現在的高書吏。上一任縣令是京城那邊委派的一位新科進士,據說是二甲十分靠前的名次。他曾經豪言壯志,也採取了很多的措施想要這裡重新輝煌起來,而現實是,大量的居民因為適應不了他的管理方式而搬離,導致這裡的人越來越少。」
「一年半後,他主動提了辭呈,人走也就算了,還留下了一個大窟窿,補都補不平。去看過縣衙麼?那裡但凡可以挪動的東西都被搬走了,一個正經辦公的地方都沒有。後來,還曾派過一個縣令來,一看那縣衙,直接落荒而逃!你知道麼,那窟窿補了又補,到現在還沒補完,那些個書吏和捕快的俸祿還欠著一年多。」
夏九以為人口少純屬自然變遷,沒想到還有人為因素。那縣衙,她自然是去看過的,那破落且無人的情況讓她以為縣衙搬遷了,沒想到就是那堆廢墟。
又聽石縣令說了一些事兒,越聽越覺得這個地方想發展起來,難!很難!非常難!
第488章 了解蘆山城(二)
見石縣令遲遲沒有講起城內兩條溪流的事情,夏九直接問:「石縣令可知道那兩條溪流的情況?」
「兩條溪流都是從山上流下來的山泉水,據蘆山城城志記載,西安泉於五十多面前乾枯,東寧溪則是在三十多年前乾枯的。上任縣令曾經想要復通這兩處溪流,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惜,始終沒有成功。」
「有當時復通工程的施工記錄麼?」夏九問。如果有,至少可以看看當時的情況,為什麼當時不能復通,再去查情況會比什麼都沒有強太多。
石縣令遺憾地搖頭,解釋道:「據說當時一時之間沒人接手,是封了檔案直接送到州府的。那些資料不屬於必須轉交的部分,存放在這裡的衙門,後來出了那麼大的亂子,資料自然就沒有了。」
另外,石縣令還說起了一個情況:「我剛才漏說了,前幾年有災荒的時候,四處都有難民、流民,蘆山城當然也有,只不過那會兒這裡沒人管,所以沒做統計什麼的。我接手之後,沒錢又沒人,還忙得不得了,也就拖著沒辦。不過您放心,至少我在任期間,這裡沒出過流民傷人案,估摸著留下來的,都是可憐人。」
說了幾句具體情況,緊接著強調:「不過,先皇駕崩前有下令追捕出逃的官奴。這個命令一直沒有撤回,還要求每月匯報情況,這事兒您得記一下,要是真有逃跑的官奴混在難民裡頭就麻煩了。」
這命令能夠和當初宮裡的事情聯繫起來,現在還沒有撤銷,說明人還沒有抓到。看來,和平的表象下依然隱藏著風險。
另外,原本想著房策對自己的莊子比較熟悉,想讓他去各個莊子上找些人來,眼下查得緊,還是不讓他隨便出門的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