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或者說禮物,是要慢慢提高期待值、慢慢升級的。道理很簡單。
第一次520,你情緒激動給對方送了個香奈兒的包,很好,對方很開心。
第二次又到了七夕,送什麼?香奈兒已經送過了,那…DIOR?
轉眼又到了一周年紀念,送愛馬仕?
那第四次呢?跑車麼?第五次、第六次、第十次…第N次呢?
如果是短期或者並不認真的關係也還好,糊弄幾次,最後實在厭煩了一拍兩散求個解脫也行。
但若是長期關係,加上你的另一半,是個連屁大點事兒都要慶祝一下的類型,那第一次一起吃飯、第一次牽手、第一次親吻、第一次成年人運動……需要慶祝的日子翻了幾倍不說,光是送什麼,就成了個難題。
那些一開始因為荷爾蒙泛濫就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東西一次性全部都掏出來送給對方的人,無異於給他們自己挖了個大坑,時間長了他們就會發現——送無可送。
再提起送禮物,頭就開始發疼。
因為在約定俗成的社交禮儀,不,甚至說是親密關係中,人們往往潛意識就認定了,禮物或者說獎勵,是只能往上走,只能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貴、一次比一次驚艷。
從200塊到300、500、成千、上萬,一次一次、一輪一輪,一直到一方再也支付不起,心意變成了負擔。
雖然人們嘴裡常說,送什麼不重要,價格更不重要,心意才重要,可實際上呢?還是會比較的。
今年過節送了1000塊的禮物,第二年過節變成了500塊,對方真的完全不會多想麼?
可能有些人性格豁達,他們不會多想,但同樣的,也有人會計較,而且按照顧景之的經驗來看,這部分人的占比還不會少。
只不過人類這種生物,天生就喜歡偽裝,裝大度、裝不在乎,裝無所謂…好臉面不想承認。
滿足感,是個很微妙的東西。
更何況有些人還是那種,第一次因為對方給的太滿或者太貴,一下子期待值拉得極高,如果下一次沒有第一次驚艷,就會迅速失望對雙方關係失去興趣,很快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別人身上的類型。
顧景之看著傅聿行,很明顯,這位傅家少爺就屬於那種隨時會對某個人、某件事瞬間失去興趣的類型。
想要把握住這麼個富家子弟,需要一些很微妙的操作。
偶爾有些挑戰,可以算是情趣,可總是得不到獎勵、故弄玄虛或把困難的難度設置得太高,傅聿行就會失去興趣、立刻放棄。
墊一墊腳尖兒就能夠得到的難度,剛剛好。
「景之啊~」傅聿行傾身向前,掌心蓋住了顧景之的手背。